一、元曲名句
1、苍波万顷孤岑矗,是一片水上天竺。金鳌头满咽三杯,吸尽江山浓绿。(王实甫《西厢记》)
2、枫林霜叶舞,荞麦雪花飘,又一年秋事了。
3、遇急思亲戚,临危托故人。(纪君祥《赵氏孤儿》)
4、莲花相似,情短藕丝长。(杨果《越调·小桃红》)
5、一春鱼雁无消息,则见双燕斗衔泥。
6、宋词,始于南朝,(时称乐府,长短句等),定形于中晚唐,盛行于宋代,故称为宋词。写作方式须要以前人作品的字数、句数、声律、韵律而填写,故又叫作填词,。词有不同的词调,每种词调各有特定的名称,叫作词牌。如《浣溪沙》,巜水调歌头》等。不同的词牌,其段数、韵律,每句的字数、句式丶声律,均有不同的规格,填词时须严格遵守。如《全宋词》丶《宋词三百首》等。
7、一江烟水照晴岚,两岸人家接画檐,芰荷丛一段秋光淡。(张养浩《双调·水仙子·咏江南》)
8、杂剧和散曲的合称,元代文学艺术的代表。杂剧始于两宋,盛于元代,是在宋杂剧、金院本和诸宫调的基础上,融歌舞艺术和说唱伎乐发展而成的一种新的戏曲形式。它将歌曲、宾白、舞蹈结合在一起,是一种综合艺术。见于史籍、文献记载的元杂剧名目约有600余种,现存200种;杂剧作家200人左右。
9、最长的脸—去年一滴相思泪,今年刚流到腮边。
10、万顷沧波浮天地,烂银盘寒褪云衣。
11、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日还。(李白《早发白帝城》)
12、枕上十年事,江南二老忧,都到心头。(徐再思《双调·水仙子·夜雨》)
13、一阵风,一阵雨,满城中落花飞絮。纱窗外蓦然闻杜宇,一声声唤回春去。
14、论,半生名利奔;窥吟鬓,江清月近人。
15、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6、天公尚有妨农过,蚕怕雨寒苗怕火。阴,也是错;晴,也是错。
17、纤巧别致的小桥,潺潺的流水,低矮破旧的几间茅屋,愈发显得安谧而温馨。
18、最长的头发—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19、—— 唐 · 李白《詶坊州王司马与阎正字对雪见赠》
20、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杜甫《春夜喜雨》)
二、元曲名句唯美千古绝句
1、—— 宋 · 苏轼《次韵孔毅父久旱已而甚雨三首 其二》
2、东边路西边路南边路,五里铺七里铺十里铺。行一步盼一步懒一步,霎时间天也暮日也暮云也暮。斜阳满地铺,回首生烟雾。兀的不山无数水无数情无数!
3、—— 唐 · 李白《古风 七》
4、一江秋水澹寒烟,水影明如练,眼底离愁数行雁。
5、充满水乡情致"乱云愁"一句情景陡变"满头风雨,戴荷叶归去休"如特写镜头,将采菱女以绿荷为伞,遇雨而归的情状描绘得生动逼真,透出多少天然真趣作者将水乡的景色风情刻画得有声有色,有情有志灵透清逸生趣盎然,同为大画家,大诗人也。
6、凤凰台上暮云遮,梅花惊作黄昏雪。
7、一声画角谯门,半亭新月黄昏,雪里山前水滨。竹篱茅舍,淡烟衰草孤村。(白朴《越调·天净沙》)
8、忽闻疏雨打新荷,有梦都惊破。
9、五眼鸡岐山鸣凤,两头蛇南阳卧龙,三脚猫渭水飞熊。
10、元曲,是我国古典戏曲的一种,因盛行于元代,流行于北方地区,又是专称"元杂曲",由正末或正旦一人独唱至终,。在形式上,采用分"本"、分"折“的方式,多为二本,每本有其独立性,篇辐较短,多为四折,有的另加楔子,成为五折。每折用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组成套曲演唱,。杰出的剧作家如关汉卿丶王实甫、马致远等留下的《西厢记》、《救风尘》、《岳阳楼》等。
11、便是牡丹花下死,做鬼也风流。(珠帘秀《正宫·醉西施》)
12、长江万里归帆,西风几度阳关,依旧红尘满眼。夕阳新雁,此情时拍阑干。(吴西逸《越调·天净沙》)
13、长江浩浩西来,水面云山,山上楼台。山水相连,楼台相对,天与安排。
14、——(王和卿《双调·拨不断》)
15、投至两处凝眸,盼得一雁横秋。(马致远《汉宫秋》)
16、看密匝匝蚁排兵,乱纷纷蜂酿蜜,急攘攘蝇争血。(马致远《双调·夜行船·秋思》)
17、——(马致远《双调·寿阳曲》)
18、西北楼成雄楚都,远开山岳散江湖。
19、——(蒲道源《黄钟·人月圆》)
20、有声名谁识廉颇,广才学不用萧何。(无名氏《正宫·醉太平》)
三、元曲名句
1、乱云不收,残霞妆就,一片洞庭秋。
2、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
3、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认识人民币要点,给孩子收藏!
4、挂绝壁松枯倒倚,落残霞孤鹜齐飞。(卢挚《双调·沉醉东风·秋景》)
5、夜来西风里,九天雕鹗飞,困煞中原一布衣。
6、(1)关汉卿曲词(唱词)(2)莎士比亚历史剧(3)何妨吟啸且徐行一蓑烟雨任平生(4)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5)忧愁风雨,树犹如此解析:无
7、咫尺的天南地北,霎时间月缺花飞。(王实甫《西厢记》)
8、相思瘦因人间阻,只隔墙儿住。笔尖和露珠,花瓣题诗句,倩衔泥燕儿将过去。(乔吉《双调·折桂令》)
9、最快的船—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10、——(张可久《双调·落梅风》)
11、元曲是元代文学艺术的代表,为杂剧和散曲的合称。杂剧始于两宋,盛于元代,是在宋杂剧、金院本和诸宫调的基础上,融合歌舞艺术和说唱伎乐发展而成的一种新的戏曲形式。它将歌曲、宾白、舞蹈结合在一起,是一种综合艺术。前期著名剧作家及代表作品主要有关汉卿的《窦娥冤》、王实甫的《西厢记》、马致远的《汉宫秋》、白朴的《墙头马上》等。后期著名作家有郑光祖、乔吉、宫天挺、秦简夫等,主要作品有郑光祖的《倩女离魂》等。散曲源于民间小曲和少数民族音乐,分小令、带过曲和套曲三种基本形式。前期的散曲家有关汉卿、马致远、卢挚等,后期有张养浩、刘致、张可久、乔吉等。
12、剔银灯欲将心事写,长叶气把灯吹灭。(卢挚《双调·寿阳曲》)
13、——(张养浩《中吕·山坡羊·潼关怀古》)
14、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盂浩然之广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