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孙叔敖举于海
1、你的每一个在看,我都当成了喜欢。
2、(7)入则无法家拂(bì)士:在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世臣和足以辅佐君主的贤士。入,指国内。则,如果。法家,能坚持法度的大臣。拂士,足以辅佐君主的贤士。拂,通“弼”,辅弼,辅佐。
3、语文教科书中最典型的“举例论证”,莫过于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教科书节选的部分如下:
4、大家对这种论证方式习以为常,不少人也会经常使用这种论证方式,但梁光耀提醒大家,这个论证方式是错误的。
5、华为创造了属于中国人的荣耀,而任正非一生的艰辛打拼,成为传奇。
6、刘熙载在《艺概·文概》里指出:“昌黎(韩愈)以‘是’、‘异’二字论文,然二者仍须合一。若不‘异’之‘是’,则庸而已;若不‘是’之‘异’,则妄而已。”这种主张,实在起于孟子的影响。孟子在提出“生于忧患”这一“是”命题的同时,也提出了它的“异”命题:“死于安乐”。“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在内没有能干的大臣,时时注意修明法度;没有敢于直谏的贤士,处处提醒国君克己慎终。在外又没有敌国的抗衡、外寇的侵扰。如此安适的环境,首先带来的必然是精神的怠惰和意志的消沉。这是精神上的死亡。紧接着必然是物质上的死亡——“国恒亡”。
7、晚清大臣曾国藩说:“终生让人道,从不失寸步。”
8、拂乱: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颠倒错乱。拂,违背,不顺。乱,错乱。所为:所行。
9、孟子的言论著作收录于《孟子》一书。其中《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寡人之于国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和《富贵不能淫》等篇编入中学语文教科书中。
10、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11、可惜的是,这“四大论证方法”,本身并不是一个有逻辑的东西,有些甚至与逻辑背道而驰。
12、现在生活条件这么好,学习环境这么好,坐在明亮宽敞的教室里,不用担心刮风下雨,冬暖夏凉有空调。资源充足,查阅资料方便快捷。然而,顺境加上溺爱,孩子们的成长少了学习的动力,多了懒散,生出了无所谓的心态:没事,我有好的父母。万事不愁,不愁吃、不愁穿、不愁将来在社会上如何立足。过度的依赖不独立,这些孩子潜意识里认为:父母会给我安排好一切。
13、④陈友明,《关于论证方法的辨正》,《语文教学通讯》1991年第11期。
14、从苦难里爬出来的人、还深陷在苦难里的人,不愿自己曾经尝过、或正在品尝的苦难时光毫无意义,说一些“感谢苦难的磨练”一类的话,是可以理解的。但如孟子这般,拿着六个例子,就来推销“天降大任给你之前必先让你吃苦”这样的鸡汤,就很不负责任了。
15、联想和思考是开放的。考生写作时可从材料出发联想、思考古今材料,辩证分析。比如,从人才不论出身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只要切合观点,古今中外合适的材料皆可入文。
16、这也是不少人都喜欢用的论证办法——举几个例子,然后证明这个道理是正确的。
17、傅说(fùyuè):殷商时为胥靡(xūmí)(一种刑徒),筑于傅险(又作傅岩,在今山西平陆东)。商王武丁欲兴殷,梦得圣人,名曰说,视群臣皆非,使人求于野,得傅说。见武丁,武丁曰:“是也。”与之语,果圣人,举以为相,殷国大治。遂以傅为姓,名为傅说。事迹见于《史记·殷本纪》等。举:被选拔。版筑:筑墙的时候在两块夹板中间放土,用杵chǔ捣土,使它坚实。筑,捣土用的杵chǔ。
18、孙叔敖举于海的典故如下:孙叔敖原名蒍敖,为楚国贵族蒍贾之子。一次,楚国贵族蒍贾遭陷害,幸有忠臣相助,其子蒍敖与母亲避难于现在的河南省淮滨县,改名孙叔敖。遇恩公收留,并将毕生学识倾囊相授。淮河洪灾频发,孙叔敖主持治水,倾尽家资。历时三载,终于修筑了中国历史上第一座水利工程芍陂,借淮河古道泄洪,筑陂塘灌溉农桑,造福淮河黎民。后来又修建了安丰塘等大量水利工程。此事之后,孙叔敖受楚庄王赏识,开始辅佐庄王治理国家。
19、舜从田野之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举用,胶鬲从贩卖鱼盐的工作中被举用,管夷吾从狱官手里释放后被举用为相,孙叔敖从海滨隐居之地被举用进了朝廷,百里奚从市井中被举用登上了相位。
20、全面深化阅读,多维思辨历史。(偏离任务,远离材料)
二、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
1、在网上我们总能遇到不少杠精,他们熟练掌握了“偷换论题”这一手段。
2、厦门日报社App“潮前智媒”
3、“水的流向,确实不分东和西,但它难道也不分上和下吗?人性本善,就好比水一定是往下流。人的本性没有不善的,水的流向没有不往下的。”(“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4、人常常犯错,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想阻塞sè,然后才能奋起;心绪显露在脸色上,表达在声音中,然后才能被人了解。一个国家,在内如果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就常常会有覆灭的危险。
5、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必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以致肌肤消瘦,使他受贫困之苦,扰乱其人业已开始的行动,这样来使他的心灵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情坚忍起来,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
6、孟子善用排比(也善于将排比、对偶夹在一段文字里用),往往对于同一论题,采用一连串整齐的句式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说明,有如千流万壑、一时俱下,形成滔滔汩汩、一泻千里、不可阻挡的气势。《舜发》开头,运用归纳推理的方式.一口气举了六个圣贤成功的事例,形成了一组结构相似、意义相关的排比句,这就从数量上予以强调,说明了“生于忧患”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给读者以深刻印象;接着又用排比句极力铺排天降大任于是人之前对人们的磨练与考验,反衬了圣贤成功的不易;然后再用排比句进一步说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舜发》几乎通篇用排比,从语义上说,以简练的语言表达了丰富内容;从语气上说,加强了语言气势和感情色彩;从语形上看,给人以整齐对称的美感。
7、图: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孟子两章》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8、在这一件事情上,我始终佩服曾文正公:曾国藩。
9、李硕,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夏青杯”朗诵大赛优秀指导老师,全国故事大王优秀指导老师,多次与厦门爱乐乐团合作举办朗诵和故事交响音乐会。
10、张孝成调研督导春节市场供应、食品安全、应急值守、疫情防控工作
11、接着,作者从一个人的发展和一个国家的兴亡两个不同的角度进一步论证忧患则生、安乐则亡的道理。最后水到渠成,得出“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结论。孙叔敖举于海。罪臣之后能出而为相,所以大多人都“以孙叔敖之遇楚庄王为幸”。然而,楚王好游乐,若无孙叔敖治理国家,那么国家就不能强大,甚至出现危机由此,从表面看,楚庄王好游乐,不是一位称职的君主,但是知人善任,也是他能名垂后世的重要原因。而孙叔敖勤于国事,尽忠尽职,忠之属也,是治世之能臣“死生亦大矣”的意思是生存和死亡都是人生中的大事情。这句话是由孔子说的。
12、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3、1978年出版的《谈语文教学》(山西人民出版社)中,出现了因果论证法、例证法、喻证法、剖析法。
14、“此一时彼一时”,如果你不给别人留一条路,那么你一旦跌入低谷,就无路可走了。
15、不少网友评论,这是一本“让你感觉从来没那么清醒过”的逻辑入门书,只需90分钟,即可重塑思维体系。
16、这样以后就才知道,忧愁患害使人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使人萎靡死亡。
17、鲁迅先生读书时,喜欢做书签,书签上写着:心到、眼到、口到,夹在要背诵的书里。读书,不光光是读几遍就可以了,有的同学甚至读一遍就不想读了,这是不可取的。读书,要读懂、读透,理解吸收。
18、这段话里,孟子举了六个出身苦难而终成大人物的例子——舜、傅说、胶鬲、管夷吾、孙叔敖、百里奚——进而得出“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这样一个结论。
19、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心知:幸也!
20、所谓对比论证,指的是一种将两种事物进行对照、比较,然后得出某种结论的论证方法。又称类比论证。
三、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的翻译
1、富兰克林读书俱乐部,和300万人一起升级生活认知
2、逻辑学者俞瑾,曾在当年撰文悲叹:
3、问题是,你能举出六个出身苦难终成大人物的例子,我也能举出六个、六十个甚至六百个“出身苦难不能成为大人物”的例子。
4、虽然没有男朋友,但收入还不错,一个人过得有滋有味。
5、阿来现在还没结婚生子,不代表她以后不会结婚生子;
6、其实这并不怪阿来的爸妈,因为逻辑上犯错,归根结底是思维架构还没有形成,导致没有很好的思维能力。
7、栏目主编:巩彦芬/责编:郑双
8、这就是不少人经常会犯的“误用权威”的错误,也就是用了不合乎资格的权威,或者不相干的权威。
9、真正的人生赢家,不是“独赢”,而是“双赢”;不是赢一时,而是赢一生。
10、被誉为当代“文化昆仑”的钱钟书先生,他的博学,离不开勤奋,也离不开积累。他的外文笔记本有一百多册,还有打字稿若干页,共三万多页。中文笔记和外文笔记的数量,大致不相上下。还有“日札”二十多册、二千多页。
11、就是这么笨的曾国藩,他成为了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
12、比如,“诉诸古代智慧/名人”就是一种典型的“诉诸无关权威”——无论多少古代名人谈论过“阴阳五行”,无论多少古代名人谈论过“风水命数”,都不能证明其真实性和正确性。
13、审校:孙梦霞/美编:张飞
14、生于忧患:忧患使人生存发展。死于安乐:享受安乐使人萎靡死亡。
15、时常听到家长抱怨自己的孩子太笨,羡慕别人家孩子多优秀;也时常听到自暴自弃的同学破罐子破摔:“反正学不好,不学了。”
16、“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反一正,一是一异,相辅相成地说明了同一人生哲理的两面。既不使人因正面说教而感沉闷,又不为邀人眷顾而故发惊人之谈;既娓娓动听,又给人警策;既不庸,又不妄。
17、王安石在《读史》一诗中,曾感叹“自古功名亦苦辛,行藏终欲付何人?当时黮暗犹承误,末俗纷纭更乱真”。历史人物在其所处的时代容易被误解,在世俗的传言中更容易失真,品读历史,就要持批判的精神,不应盲从。“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王安石却说:“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王安石全面否定了孟尝君和他的门客,有失偏颇。
18、☝长按上图,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19、周公吐哺,“得道”多助。(同上)
20、以上就是梁光耀博士在《简明逻辑》一书中列举的7个逻辑错误。
四、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1、更重要的一点,人是有感情的,又是社会性的,他有痛苦,有忧虑,想发愤,想创造,必然表现在形色上,吐发在言辞中,期望得到理解与同情、启发与帮助。人就在这一切与忧患的斗争中,一方面求得了物质的生存可能,另一方面更求得了精神的生存,表现了他的活力、意志、情感、创造能力,一句话,表现了他“生”的价值。这,就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全部含义。
2、华为人内心,根植很深的忧患意识,坚信唯有奋斗者才能得到最后胜利。任正非始终认为华为没有成功,只是在成长。30年的成长,或许在外人看来,华为已经非常成功,但任正非一直保持清醒的头脑,丝毫没有骄傲自满的态度。
3、★《夜读》栏目每周定期推出“闽南夜话”、“诗歌之夜”、“英文朗读”等,用多元化的节目,满足听众们多样化的需求。
4、《教父》中有这样一句台词:“花半秒钟就看透事物本质的人,和花一辈子都看不清事物本质的人,注定是截然不同的命运。”
5、看似“鸡鸣狗盗之雄”,实则善纳人才之士。
6、楚庄王时期他担任楚国的宰相,引领百姓,推行教化,臣民之间甚是和睦,风气..孙叔敖的故事孙叔敖是楚国隐士,为人处世高明,以贤而出名
7、梁光耀指出,虽然医生和科学家都是社会上的权威人士,但堕胎是否道德,完全属于伦理学范畴的问题,医生和科学家在伦理学方面根本没有任何权威可言。
8、十年寒窗苦读,换来金榜题名。曾国藩不止,他30岁考上秀才,还是倒数第二名。每天起不来床的时候,他就用铜盆、秤砣、和香自制闹钟。香尽绳断,秤砣重重砸落在铜盆上,惊醒自己。
9、原因是孙叔敖受到赏识是因为他在治水上的卓越成就。淮河洪灾频发,孙叔敖毛遂自荐,主持治水,倾尽家资。历时三载,终于修筑了我国历史上第一座水利工程——期思陂,借淮河古道泄洪,筑陂塘灌溉农桑,造福淮河黎民。后来又修建了安丰塘等大量水利工程,孙叔敖受楚庄王赏识,开始辅佐庄王治理国家。
10、管仲少时丧父,老母在堂,生活贫苦,不得不过早地挑起家庭重担,为维持生计,与鲍叔牙合伙经商;后从军,到齐国,几经曲折,经鲍叔牙力荐,为齐国上卿(即丞相),有“春秋第一相”之誉,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第一霸主,所以又说“管夷吾举于士”。
11、所以,上天将要把重大使命降落到某人身上,一定要先使他的意志受到磨练,使他的筋骨受到劳累,使他的身体忍饥挨饿,使他备受穷困之苦,做事总是不能顺利。这样来震动他的心志,坚韧他的性情,增长他的才能。
12、“人性啊,就像那激流,东边挖个口子就往东边流,西边挖个口子就往西边流。人性不分什么善或者不善,就好比水的流向不分什么东或者西。”(“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
13、小题1:D小题1:B小题1:C小题1:略小题1:此题考查的是一词多义,词义要结合具体句子理解。“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中“于”字的意思是“从”,A项“向”;B项“在”;C项“比”;D是“从”。小题1:此题考查的是一词多义,词义要结合具体句子理解。A项前一个“灭亡”,后一个“没有”;B项两个都是“所以”;C项前一个“这”,后一个“是”;D前一个“国家”,后一个“国都”。小题1: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C项先从个人再说到国家。小题1:此题考查的是句子翻译,一般以直译为主,注意不要用现在的意思解释,省略的成分应补充上。
14、1988年,曾有媒体痛心疾首,斥责“中学语文教材删去逻辑短文是十足的历史性大倒退”,但逻辑学的相关内容,终究未能重回语文教材。稍后进入教材的,是由演绎法和归纳法退化而成的、逻辑混乱的“四大论证方法”。
15、每天,他逼自己早起读书,看不懂一句就不看下一句,一篇文章背再久,今天必须背会,否则不睡,他的恒心他的毅力,注定了以后的不平庸。不仅是读书,他还每天写字,一年下来写满了60万字。
16、所谓“诉诸人身”,就是判断一个言论是否正确,不是基于其内容,而是基于说话者的地位、性别、种族、你的个人喜好等个人因素来决定。
17、孟尝君足以言得士。
18、图:1984出版的《语文辅导三年级用》(山西人民出版社,张文田/编)
19、孙叔敖之知”表现在两个方面:楚王多次封赏他,他却不受;让儿子不受利地,而“请寝之丘。”让我们明白了:做人不可贪心不足(或:做事要有远见;吃亏是福;别人看不上的东西才能长久保有等
20、大有问题的“四大论证方法”
五、孙叔敖举于海下一句
1、因时论事,方能读史明智。(立意太宽泛,没有抓住关键问题)
2、生活有规律,凡事要计划,懂得规划自己的时间,这样才能出效率。
3、百学须先立志、更努力,是鹰就应该飞翔在广阔的天空。
4、或许苦难,才是任正非的人生里最大的财富。他直言没有当初所受的磨难,可能他也不会有这样的成就。44岁时,他被南油集团除名,背负200多万债务,又经历离婚,一人带着父母以及弟弟妹妹在深圳住棚屋。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创立了华为,成功逆袭人生。
5、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6、任泽锋督查春节市场保供、食品安全工作
7、脱险取胜不在方式尊卑,求生才是第一位。(材料并未研究脱险取胜方式的尊卑,未抓住任务)
8、告子也好,孟子也罢,都犯了拿比喻来论证某一观点的错误。水往下流,与人性善或不善,可以说毫无逻辑关系。③
9、不少人也像阿来的爸妈一样,在生活中犯下不少看似正确的“常识错误”,比如:
10、春秋时代,有个楚国人叫孙叔敖。他小时候听别人说,谁要见到双头蛇,谁就得死。一天,小叔敖在田地里锄草,突然爬来一条双头蛇。小叔敖害怕极了,但他没有喊,也没有跑。他想:“我是死定了,但是不能再让别人去死。”想到这里,他用锄头打死了双头蛇,为了不使别人再看见双头蛇,他又挖了个坑,把双头蛇深深地埋了。小叔敖回到家,把打死双头蛇的事告诉了妈妈,他还安慰妈妈不要为他的死而伤心!妈妈抚摸着他的头说:“你在危险的时候,想到的是别人,像你这样有德行的人,怎么会死呢?”小叔敖果然没有死,后来成了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帮助楚王把楚国治理得很强盛。
11、孙叔敖于淮河岸边长大,幼时饱尝水旱灾害之苦。因此,兴修水利、根治水患,成了他一生最大的抱负。孙叔敖当了令尹后,更是大修水利工程
12、经济社会,人才是一个国家的战斗力和资源。国家在储备人才时,自然不能以出身论本领高下,即使小如快递员,也有李庆恒因“身怀绝技”、术业专攻,获评杭州市高层次人才。但也应注重能力可以有公私之分,钟南山院士在疫情肆虐时逆行出征,护佑国民安康,不愧“国士无双”。有才固然可赞,有胸怀更难能可贵!
13、作:奋起,指有所作为。
14、当人在身处逆境,置于忧患之时,更能激起上进的斗志,奋发而起,置之死地而后生。
15、这种论证方法,利用的是一般人畏惧、崇拜权威的心理。
16、当时他的职位是“令尹”,提起这个名可能很多人会想到县令,但是令尹的职位却是要大的多,好不夸张的说,令尹就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位置。令尹是楚国的最高官职,对内掌握政事,对外主持战事,同时将军政大权独揽于一身。
17、此文选自《孟子·告子下》。春秋战国时期,战乱纷争,一个国家要想立于不败之地,要奋发图强,不能安于现状、不思进取。这篇文章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写的。
18、略通逻辑者都明白,这种类比其实毫无道理,无任何科学依据可言(仅就实事实而论,人体也并无366个关节)。
19、不少人在生活中总爱引用别人的话,作为自己观点的佐证:
20、“死生亦大矣”原文出自《庄子·德充符》中:仲尼曰:“死生亦大矣,而不得与之变,虽天地覆坠,亦将不与之遗。审乎无假而不与物迁,命物之化而守其宗也。”
六、孙叔敖举于海
1、三闾(sānlǘ):指屈原。战国时期古地名,位于湖北/秭zǐ归县/三闾乐平里。又指楚国某地三个大姓家族的总称,爱国诗人屈原被贬后就曾任三闾大夫,掌柜三个大姓宗族的宗族事物。因此,后世也用该名词也代指屈原。
2、后来,孙叔敖成为了令尹。见证了孟子所言——孙叔敖举于海。
3、多数时候,“天将降大任”之前,先降下来的,或是好体制,或是好爸爸。
4、要抓住事物的本质,这关乎到一个人的逻辑能力。
5、在生活中,哪有那么多黑白之分,很多事情根本没有一个标准答案。硬要用“非黑即白”的标准来面对生活,最后碰壁的只会是自己。
6、一个人,常常发生错误,这样以后才能改正,在内心里困惑,思虑阻塞.然后才能知道有所作为,别人愤怒表现在脸色上,怨恨吐发在言语中,然后才能被人所知晓。一个国家,如果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实力相当、足以抗衡的国家和来自国外的祸患,这样的国家就常常会走向灭亡。
7、不管学习、工作还是沟通交流,有逻辑的人总能一眼看出事情的本质,专注于和目标相关的问题,因此效率远超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