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白发三千丈的下一句
1、(3)雄常把三寸弱翰,赍油素四尺,以问其异语。(扬雄《答刘歆书》)
2、那么,我们还是回头看文字吧——关于李白肖像的文字。
3、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诗句出自李白的著名诗篇《秋浦歌》。《秋浦歌》作者;李白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译诗)头上的白发足足有三千丈长,只因愁思无穷无链凳尽也像这样长。不棚宏旅知道在明亮的镜子里的我,从什么地方绝旦得来这满头苍苍白发?“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箇长?”劈空而来,似大潮奔涌,似火山爆发,骇人心目。
4、这首诗的作者是石川丈山(1583~1672年),山河国(静冈县)人。他是德川初期武士出身的文人,非常善于作诗。他曾在广岛寄食于浅野侯门下,后又在洛北修建诗仙堂并隐居于此,以诗文自娱,度过晚年。代表著作有《诗仙堂志》《丈山壁书》等。
5、看来即便在粉丝面前,李白也不能算帅,目光炯炯有神,嘴巴张开的时候很大(哆指张口貌),就跟饿虎一样。这好像离帅还有着遥远的距离。而古人所谓的“风流”,是指文采风流,蕴藉更是形容人宽和内秀,和相貌关系不大。
6、日本でもおなじみの『三国志』で知られる魏の国に代わって打ち立てられた晋の国に、謝安という宰相がいた。ある日、にわかに雪が降ってきたので、家のものを集めて、「さあ、この雪は何に例えたらよいか?みんなで言ってご覧」と問うたところ、おいの謝朗は「『塩を空中に撒くにやや擬すべし』とでも表現したら……」と答えたが、めいの謝道韞は、「それより、『柳絮の風に因りて起こる』と言った方がよっぽどいいわ」と言ったので、伯父の謝安は大いに感心し、喜んだ。それ以来、謝道韞は才女の誉れをほしいままにし、世間では女性の文才を褒めて「柳絮の才」というようになった。
7、1996年4月,青森县八户的一个俳句爱好者组织TAKANNA策划了一次日中汉徘交流之旅。冈山县出身的俳人难波政子参加了此次活动,人生中第一次来到北京,被机场和故宫上空飞舞的柳絮之美深深吸引。此后,为了观赏这一美景,她曾多次在春天到访北京。为了抒发这种感慨,她还将自己出版的俳句集命名为《柳絮》。其中有一首是“前門の空より柳絮湧くごとし(前门碧空中柳絮翩翩随风涌春意暖融融)”。这本俳句集中收录了300首俳句,其中,吟诵中国之旅的有36首,占了十分之一还多,从这当中,也能感受到难波女士对中国深深的感情。我曾拜读过《柳絮》,我认为,难波女士非常敏锐,富于表现力,是一位很有文采的女性俳人。
8、秋浦的另一奇景是山高水急。《秋浦歌》其十一曰:
9、日本人の書かれた漢詩にも奇抜な比喩のあることを発見した。まず詩をご覧いただきたい。
10、郎听采菱女,一道夜歌归。
11、“两鬓入秋浦,一朝飒已衰。
12、“千千石楠树,万万女贞林。
13、在秋浦的干重山岭中,唯有水车岭的风景最为奇特
14、一听到这句话,我们心目中的李白,大概是这个样子的。
15、空吟着《牛歌》而无人知遇,便只有像苏秦那样泪落黑罗裘了。
16、文/三书(古典文学博士)
17、“为人洁白皙,鬑鬑颇有须。”很多时候,人的审美其实是和社会地位相关的。在古代,没有胡须的男人,会给人一种不可靠的感觉,而黑面自然也容易让人与社会经济地位低下联系起来。
18、この詩の作者は、石川丈山(1583~1672年)。三河国(静岡県)の人。徳川初期の武士出身の文人で、詩に長じていた。広島の浅野侯に仕えたこともあるが、のち洛北に詩仙堂を築いて住み、詩文を楽しんで晩年を送ったという。主な著述に、『詩仙堂志』『丈山壁書』などがある。
19、译文:白发长达三千丈,是因为愁才长得这样长。不知在明镜之中,是何处的秋霜落在了我的头上?
20、回复关键词查看往前精彩内容:
二、白发三千丈的下句是什么
1、何年是归日,雨泪下孤舟。
2、第五首诗前两句“秋浦多白猿,超腾若飞雪”说明了地点和描写的对象,并塑造出白猿欢乐嬉戏的群像;后两句“牵引条上儿,饮弄水中月”,则是对白猿母子戏月的特写,把白猿的动态写得活灵活现。
3、仙客来たり遊ぶ雲外の巓
4、李白有“奋其志能,愿为辅弼”的雄心,有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的理想(均见《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尽管屡遭挫折,未能实现,但他的志向绐终不泯。写这首诗时,他已经五十多岁了,壮志未酬,人已衰老,不能不倍加痛苦。
5、白发三千丈,缘愁似箇长。
6、在《新唐书》中,有一段关于李白出生的记载,“白之生,母梦长庚星,因以命之……”,长庚星即太白金星,所以他名白,李太白。
7、水急客舟疾,山花拂面香。
8、(5)明镜:明亮的镜子。
9、逻人石之高踱,上只有飞鸟才能飞过。江祖石上有渔人筑起了捕鱼的小堤坝。
10、两鬓入秋浦,一朝飒已衰。
11、请注意承句“缘愁似个长”。这里的“长”指的可不仅仅是白发的长度,还有“忧愁之长”的含义。不知不觉间变得越来越长的头发,象征着李白本人也说不清道不明的深深的愁闷。可以说,“白发三千丈”承载着李白内心真实的感受。
12、(9)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
13、全文:作者:李白年代:唐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14、而且,对李白比较了解的同学大概也知道,李白约十八岁出山,二十四岁远游,从此之后每到一处,便拜谒当地有名的官员和文人。到三十岁初入长安之时,诗名已经开始广泛流传。但奇怪的是一直到他四十二岁那一年(天宝元年)之前,他一直都没什么机会。而就在天宝元年,他忽然受到了玄宗的接见,而且据说还是玄宗“降辇步迎”。
15、我们讨论的“白发三千丈”,一丈约等于3米,那三千丈就是9000米,要说夸大的话,的确是夸大到离奇。
16、1955年到1964年,曾为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等人做翻译。
17、『与122000位智慧型微友同路同行』
18、没有这个诗句,不过《原》里面有相关诗句:千里鸿雁几时归,俯瞰原野绿思绸白云飘飘野马狂,落日余晖照红楼
19、所以那样的句子,绝不是说李白的外形潇洒飘逸,就好象《三生三世》里昆仑虚里的那些仙人一样。
20、(译诗)头上的白发足足有三千丈长,只因愁思无穷无尽也像这样长。不知道在明亮的镜子里的我,从什么地方得来这满头苍苍白发?“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箇长?”劈空而来,似大潮奔涌,似火山爆发,骇人心目。
三、白发三千丈的下一句是啥
1、。天空好像要随着大石一道倾倒下来,山石上的松萝兔丝在顺水飘拂。
2、(10)共事三二年,始尔未为久。(《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3、天倾欲堕石,水拂寄生枝。”
4、白发三千丈下一句:缘愁似个长。诗句出自李白的著名诗篇《秋浦歌》。以下是《秋浦歌》全诗:秋浦歌作者:李白年代:唐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白发三千丈”作了奇妙的夸张,似乎不近情理,一个人七尺身躯,而有三千丈的头发,根本不可能。读到下句“缘愁似个长”才豁然明白,因为愁思像这样长。“缘”,因为;“个长”,这么长。白发因愁而生,因愁而长。这三千丈的白发,是内心愁绪的象征。诗中有形的白发被无形的愁绪所替换,于是这三千丈的白发很自然地被理解为艺术的夸张。
5、此诗虽是描写暮年悲白发,但用笔流畅,如行云流水,仍见洒脱。诗中一夸张,一比喻,生动形象,给人以极深的印象。一个白发苍苍的老者孤独地坐在明镜前,木然看着自己满头白发的情景宛如就在眼前。
6、以美丽著称的山鸡,见了它也羞得不敢走近水边映照自己的华美的羽毛。
7、鸟道是高山峭岭人迹罕至之处,又有逻叉横其间。水上有鱼梁矶。水流湍急,乘舟过此,但觉山花拂面香。
8、猿声催白发,长短尽成丝。”
9、“秋浦猿夜愁,黄山堪白头。
10、点击上方“1号线上”关注我们
11、夜猿在秋浦水上哀鸣,连附近的小黄山也愁白了头。
12、山川如剡县,风日似长沙。
13、(4)个:如此,这般。
14、第十二首诗,写的是平天湖的夜景和诗人观赏夜景时的感受。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想象丰富,韵味无穷。
15、愁作秋浦之客,强看秋浦之花。
16、客愁像秋浦水一样不可量度,我乐行至大楼山以散心忧。站
17、(2)白发:白头发。亦指老年。
18、遥传一掬泪,为我达扬州。
19、这首诗写对镜悲白发的情景,运用夸张、比喻的手法,写得十分生动传神。
20、请你将我一掬泪水,遥寄给扬州的朋友去吧!
四、白发三千丈下句是什么?
1、白发长达三千丈出自唐代李白《秋浦歌其十五》。
2、秋浦长似秋,萧条使人愁。
3、(5)杨朱见梁王,言治天下如运诸掌。梁王曰:“先生有一妻一妾而不能治,三亩之园而不能芸,而言治天下如运诸掌,何也?”(《列子·杨朱》)
4、在李白的《与韩荆州书》中,开篇的马屁结束之后,李白开始自荐,谈及出身与外貌,他说“白,陇西布衣,流落楚汉……”,“虽长不满七尺,而心雄万夫……”从这里看,对出身和身高,他是有几分自卑的。
5、这里咏白发 ,竟说白发比庐山瀑布更长十倍,大胆夸张,非李白莫敢。 诗人说:“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显然,诗人不是说白发真有三千丈长,而是说愁长;因为忧愁生白发,所以白发像有三千丈长一般。这样写,既准确地表达了诗人内在感受的真实性,
6、劝君千万莫要去游秋浦,那悲哀的猿声会搅碎你这位他乡游子的客心。
7、读十七首《秋浦歌》,如同跟随李白回到唐代,去安徽池州那个叫“秋浦”的地方游历一番。秋浦的山水风物历历可睹,诗人的情感波澜细腻可触。
8、下一句是不尽长江滚滚来是著名诗人杜甫的名著登高全诗为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收起
9、第三首诗是一首具有寓意的咏物诗。此诗正面赞美秋浦的锦驼鸟,而以山鸡作为陪衬,但对后者并无贬意。
10、巨石江祖耸立在清溪河畔,就像是直扫青天的一幅天然画屏。上面古人的题诗千年犹在,其在绿字之上长满了美丽的苔藓。
11、首先是水车岭。《秋浦歌》其八曰:
12、第六首诗开篇以“愁”字领起,展现出诗人面对残酷现实和即将爆发的战乱一筹莫展的苦闷心情和深广忧愤。”
13、君莫向秋浦,猿声碎客心。”
14、(6)何处:哪里,什么地方。
15、实际上李白的外形,当然远不比天上的仙人。《三生三世》的昆仑虚里,你见过一米六的神仙么?
16、上句的“不知”,不是真不知,不是因“不知”而发出“何处”之问。这两句不是问语,而是愤激语,痛切语。诗眼就在下句的一个“得”字上。如此浓愁,从何而“得”?“得”字直贯到诗人半生中所受到的排挤压抑;所志不遂,因此而愁生白发,鬓染秋霜,亲历亲感,何由不知!
17、遗憾的是,无论是《新唐书》还是《旧唐书》,里面对历史人物外貌的记载极其有限。特别是欧阳修主持下的《新唐书》,对行文简洁的要求到了极其苛刻的地步,简直是除了最基本的资料,恨不得全都删减。
18、1964年到1978年作为《光明日报》和新华社记者在日本工作15年。
19、「白髪三千丈」は李白が遠く故郷を離れて、安徽省池州の秋浦に仮住まいしていたときに、老いた自分を嘆いて歌ったものだ。口語訳にしてみた。
20、其实在身高上,官方记录155的郭老师比李白相差并不是太多。
五、白发三千丈的下一句怎么读
1、我像晋朝的山简一样大醉骑马而归;我像春秋时的宁戚一样倚牛角而歌。
2、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谦受益”只有上一句“满招损”。意思是说自满的人会招来损害,谦虚的人会受到益处。它告诉人们骄傲自满有害,谦虚谨慎有益的道理。
3、第七首诗可以说是这十七首诗的纲领,它真挚深切地抒发了诗人畅游秋浦时的心境。诗中以山简、宁戚、苏秦自况,抒发了自己抱负、境遇和不平。
4、秋浦产一种霹驼鸟,其羽毛之美,为人间天上所少有。
5、题诗留万古,绿字锦苔生。”
6、|大唐天宝十三载,即公元754年,李白自赐金放还后离开长安已经漫游了近10年。这年秋天,54岁的李白从扬州来到安徽池州。池州有一条河叫秋浦,李白在这里写下《秋浦歌十七首》,“白发三千丈”是其十五。读十七首《秋浦歌》,如同跟随李白回到唐代,去池州那个叫“秋浦”的地方游历一番。秋浦的山水风物历历可睹,诗人的情感波澜细腻可触。|
7、这么擅长拍马的李白遇到已功成名就的大诗人贺知章,想必也没少送几顶高帽,投桃报李,贺知章回他一句:“此天上谪仙人也。”,当然也并不为过。
8、秋浦的田舍老翁,为捕鱼而睡在水上的船中。
9、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全部诗句郎听采菱女,一道夜歌归。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秋浦田舍翁,采鱼水中宿。妻子张白鹇,结罝映深竹。桃波一步地,了了语声闻。暗与山僧别,低头礼白云
10、急流使得客舟飞快地行驶,山花挨着人面,散着阵阵香气。
11、“白发三千丈”的下一句是“缘愁似个长”。出自:《秋浦歌》其十五作者:唐代诗人李白原文:《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译文:我头上的白发长到三千丈!只因我心中的愁绪也这样长。对着明亮的镜子,我的头发白得像秋霜。我真不知道哪里弄来这模样!赏析:这首诗采用浪漫夸张的手法,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苦衷。诗人写自己因愁而头发变白。“愁”是全诗之眼。一二句与三四句倒装。正常的语序应是:“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经过倒装,使得形象突出鲜明。修辞上还用了夸张、设问、借喻。
12、与这个魏颢相比,什么虹桥一姐要弱爆了。为了一睹偶像风采,他千里追寻,只要听说李白在哪里,他便追到哪里。他从王屋山出发,一路追到浙江天台山,只可惜每次都是他刚到,就被告知李白已经离开。半年中,魏颢从北到南,又从南往北,期间跋涉三千里,终于在广陵与李白相遇。
13、题诗留万古,绿字锦苔生。
14、我的头发是因为忧愁才长到三千丈这么长。从明镜中看到自己的头发,是何处的秋霜落在了上面?
15、缘:因为。何处:哪里。秋霜:喻白发。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译文:我头上的白发长达三千丈,只因心中的愁绪也这样长(夸张)。对着明亮的镜子,我的头发白似秋霜,不知道为什么会变成这副模样?
16、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17、秋浦水像秋一样的长,景色萧条令我心愁。
18、著作:《时光之旅》(時は流れて)《战后日语新探》(戦後日本語新探)
19、渌水净素月,月明白鹭飞。
20、暗与山僧别,低头礼白云。拓展资料译文
六、白发三千丈的下一句
1、然后,魏颢写下了《李翰林集序》,所谓李白“杨贵妃研墨”等故事,也都来自于他的《李翰林集序》,至于真实性,其实也可想而知。
2、秋浦多白猿,超腾若飞雪。
3、大家都知道,“白发三千丈”出自李白的五言绝句《秋浦歌》。这首诗对于日本人来说也耳熟能详,其开头的“白发三千丈”更是不知从何时起,因为夸张的表达而在日本变得格外有名。
4、(8)夫三尺童子,至无知也,指犬豕而使之拜,则怫然怒。(胡诠《上高宗封事》)
5、“逻叉横鸟道,江祖出鱼梁。
6、秋浦田舍翁,采鱼水中宿。
7、青溪虽非是陇水。但也发出像陇水一样的悲胭之声。
8、讲到文学上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我想起了一个中国的故事。
9、诵读者:荥经广播电视台主持人帅梦迪
10、何不乘此舟直升云天去一览明月,一边看赏两岸的鲜花,一边在舱中饮酒呢?
11、清溪非陇水,翻作断肠流。
12、愁作秋浦客,强看秋浦花。
13、猿声助愁,《秋浦歌》其四曰:
14、客愁不可度,如何是好呢?自古登高望远可以遣怀,李白于是登上大楼山。可是登高朝西一望,他立刻想到长安此时民不聊生,国家边防失利,内乱一触即发。山下的江水在平静地奔流,江水永远奔流。这一刻,李白看见了江水,江水会记得他这个人吗?江水朝扬州方向流去,想起此前在扬州的朋友,李白不禁潸然泪下。
15、创作背景:这首诗是李白客居秋浦(在今安徽贵池县西南的水乡地区)时所写。他这时已经临近晚年,有感于自己的日益衰老而写下此诗。
16、译著:《祈祷》(祈祷,有吉佐和子)、《山芋粥》(芋粥,芥川龙之介)、《突然变成的哑巴》(不意の唖,大江健三郎)、《残象》(残像,野间宏)等。
17、其次是江祖石。江祖石是一块横出水际的石头,高数十丈。《秋浦歌》其九曰:
18、这一切,还得从一个女人说起。
19、秋浦猿夜愁,黄山堪白头。
20、“白发三千丈”的下一句是:缘愁似个长。
1、白闻天下谈士相聚而言曰:“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与韩荆州书》
2、秋浦千重岭,水车岭最奇。
3、何れの処にか秋霜を得たる
4、おおよその意味は、富士山を仰ぎ見れば、かつて仙人が来て遊んだことのあるあの山頂に、降り積もる雪は真っ白。大昔、神龍の棲家と言われた噴火口から立ち上る絹のように白い煙は、扇の柄のように見える。富士は、さながら東海の空高く白扇をさかしまに懸けたかのようだ。なんと美しいことか。
5、到了秋浦,李白便被无法摆脱的愁情压倒。《秋浦歌》其一曰:
6、(鸣谢:上海江东书院)
7、——驾着豪车的贵族路遇长得漂亮的打工女,很自然地就上去搭讪:“美女,一起兜个风呗?”几千年过去,这些桥段却从不曾改变。
8、我问江水:你还记得我李白吗?
9、我们无法想象秋浦的猿声,但那些白猿是什么样子?《秋浦歌》其五曰:
10、1952年任《人民中国》翻译,编辑。
11、顾名思义,秋浦即秋之水滨。李白说秋浦一年四季都像秋天,十分萧条。这么说并非由于他写这首诗是正值秋天,李白一生三游秋浦,并不都在秋天。
12、但从留下来的文字看,李白的气质,和仙人也没什么关系。他自述的“心雄万夫……”也是指志向远大,气势夺人。(一米有着强大的气场和表达能力,写到这里,我倒是突然想到一个人来。)
13、其实我们也明白,一个人最终能否成功,能取得多大的成就,和身高当然没什么关系。而强大的气场和表达能力相比要重要得多。所以即便在信息那么不发达的唐代,李白也很快有了不少粉丝。而在那些粉丝当中,最著名的,是一个叫王屋山下的隐士,名叫魏颢的哥们儿。
14、他的妻子在竹林深处张结鸟网,捕捉林中的白鹇。
15、古典诗歌里写愁的取譬很多。宋人罗大经《鹤林玉露》说:“诗家有以山喻愁者,杜少陵云:‘忧端如山来(按:当作“齐终南”),澒洞不可掇’;有以水喻愁者,李颀云:‘请量东海水,看取浅深愁’。”
16、天倾欲堕石,水拂寄生枝。
17、但是,读过这首诗就应该明白,这里只不过是文学中夸张的修辞手法,这里的“三千丈”和“孔门弟子三千”“食客三千”“宫女三千”一样,是一种用于表示数量之多的习惯性表达。
18、水如一匹练,此地即平天。
19、“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不知道明镜里面,那里来了这一抹秋霜。这一句明知故问的比喻更令人感伤,明知镜中“秋霜”即是自己的白发,却又不敢承认不愿承认。这此中感觉正如辛弃疾词中“却道天凉好个秋”一样,不明说愁却更见愁深如海。
20、千千石楠树,万万女贞林。
1、桃波一步地,了了语声闻。
2、耐可乘明月,看花上酒船。
3、那一年里,到底发生什么事,遇到了什么人,让他的命运发生了如此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一个拍尽马屁尚不得志的布衣,忽然就成了让“高力士脱靴”,“杨贵妃研墨”的翰林学士?
4、是的,白发三千丈的李白,身高大概只有一米六。
5、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享年61岁。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6、我想离开这里,但却因故而去不得;本来打算暂游此地,但却滞留此地而成了久游。
7、秋浦锦驼鸟,人间天上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