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王阳明心学给我的人生启示
1、王阳明是封建帝制时代典型的忠节之士,他的心学是赤裸裸的唯心主义理学,这在己往的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历史和思想史著作中都是有定论的。前些年困为思想文化观念的混乱,有些人又别有用心地把他及其心学抬出来大加吹捧,蒙骗青年,流行一时。用王阳明的心学不但不能解决生活中的困惑,反而会让你在所谓良知的引诱中丧失对真理和正义的追求,失去辨别真伪和大是大非的能为,盲目地崇拜虚伪和野心。
2、少一些机心,少一些痛苦
3、情商高的人,懂得“装傻”。内心强大者,善于“认怂”
4、当亲戚请你用手中的权利走后门时,你会根据亲疏远近,以及亲戚对你的价值来判断是否为他开后门对不对?
5、王阳明的心学正是让我们看到了,心本来具有的不可动摇的力量。
6、“道的大的方面容易理解”,这种看法是正确的。只是后世的学者疏忽了那容易理解的道而不去遵循,却把难以明白的作为学问,这正是“道在迩而求诸远,事在易而求诸难”。
7、如果说,心学是圣贤功夫,那么知行合一则是俗世智慧。知行合并非来自顿悟,而是在磨难中,不断反思、修练,最终砥砺出生命的境界。在经历了当众廷杖的奇耻、下狱待死的恐惧,流放南蛮的绝望、瘟疫肆虐的危险,荒山野岭的孤寂,无人问津的落寞,直至悟道的狂喜,得道的平静后,王阳明最终求得了内心的安宁,而且逐渐通过“知行合一”拥有了足以改变世界的力量。
8、“忙”是一种现实的存在,事务繁杂,逼使着人投入其中,身体得不到休息,是一种忙;而心烦意乱,时刻充满各种杂念紊思,得不到片刻的宁静,也是一种忙。
9、让我们再回到那一个伟大的夜晚,回到那一场天崩地裂般的顿悟。在历经无数次艰难险阻和人生磨难之后,王阳明日夜反省,突然醍醐灌顶:我们每一个人都有成为圣贤的理想,但是到底如何去成为圣贤,完成自己的理想?也就是说,我们的成圣之路到底如如何走?我们是否百转千回而无法找到答案?我们是否忘了初心和来时的路,忘记了我们到底要去向哪里?
10、尽管如此,王阳明在压抑自我、反省己过之后,坚信自己的学说正确、明澈——“在今只信良知真是真非处,更无掩藏回护,做得‘狂者’。使天下尽说我行不掩言,吾亦只依良知行。”
11、正如金刚经经典名句: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活在当下,追求本真,无所得,则无所失,有所为,则必有所为。
12、人生启迪:只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才能不自取志大才疏、好高骛远的辱,并不使自己处于困顿疲累、痛苦挣扎的境地。这就是自知之明,即使做不了大事,可是心是大的,境界是大的。
13、在一篇《答友人丙戌》的文章中,王阳明淋漓尽致地发挥道:面对外来评价,尤其是毁谤时,非但不要动怒心,而且还要把它当成是磨炼强大内心的机遇。平时感觉不会被毁誉所动的人,在此时能不为所动,那才是真本领。即使现在要动心,也要强烈控制自己的情绪。只要在情绪最激烈时控制住,一切都好说。如果你没有这样的定力,那后果可就难以想象。世上有无数人,听到对自己的赞誉,马上手舞足蹈。听到对自己的毁谤时,马上就气冲斗牛。这种闻誉则喜,闻毁而怒或是戚戚然的人,是不是像个被人控制的木偶?而外在的评价就是它的主人。主人要他笑,他就笑;要他怒,他就怒。可能要跳也可,要他爬也可;要他死,甚至都可能实现。
14、人生启迪:随着社会不断向前发展,人们越来越注重物质利益的追求,同时精神也越来越与自己的心灵分离,人们心灵深处愈感孤独、苦闷、烦躁、矛盾。如何使人们荒芜、紧张的精神得以纾解、提升?王阳明指出的路,是以一种豁达的心态来为人处世,不要让所遇之物成为心中羁绊,不做声色货利的奴隶。这不仅是一种洒脱,更是参透万物后的一种平和。
15、实践是目的与手段的统一。人们能做到知行合便是良知的发用流行。一切行动都内涵着目的,而目的的核心就是一种价值选择。人类实践总是真理尺度与价值尺度的辩证统一。王阳明说:“道器不可离,二之即非性。”(7)37又说:“事即道,道即事。”(2)84不存在纯客观的人类行为,没有只在因果链条上演进的人类活动,这其中总是预先有了价值的选择。因此,王阳明将价值尺度放在了大头脑处的位置上。
16、王阳明的弟子欧阳德曾经问过他一个极为现实的问题:“寻常意思多忙,有事固忙,无事亦忙,何也?”欧阳德意识到,使内心凝定是很难做到的,在日常生活中,心意多处于烦乱的状态,有事的时候固然忙,无事的时候也忙。他寻求王阳明,是想从先生那儿得到一个答案。
17、格物致知,灭除轻傲
18、2主宰处:医学目的具有多层次性
19、王阳明曾以身说法过。在他晚年,某天有乡下父子二人诉讼,请王阳明宇判案。王阳明三两句话,父子二人抱头痛哭,和好离去了。王阳明的弟子大为惊讶,问王阳明是如何办到的。
20、王阳明是怎么回答的呢?他说:
二、王阳明心学给我的人生启示1200字
1、王阳明是明代著名思想家、哲学家,在学术思想方面继承宋代大儒陆九渊,以自己的体悟加以完善,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心学”体系。王阳明的思想一出世,便产生了巨大的反响,为当时萎靡消沉的社会灌输了生机与活力。曾国藩曾评价说:“王阳明矫正旧风气,开出新风气,功不在禹下。”几百年来,王阳明的思想影响了海内外无数人,张居正、曾国藩、章太炎、康有为等都从中受益。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杜维明断言,21世纪是王阳明的世纪。
2、王阳明告诉弟子们,我们苦苦寻找的东西,其实离我们最近,因为他就在我们的心中。原来我们都是骑驴找驴的人。每个人都有心,心就是我们前行的方向。这个心就是良知。而良知就藏在心中,就像定盘针那样给我们指示方向。所以,找寻人生的方向和价值,就要找寻自己的良知,而这个良知就在自己的内心。所谓善恶之间,存乎一心!这个时候,王阳明顿悟到一个道理:“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原来人生的真善美假丑恶,只是一种表面的现象,而真正的终极价值和规律,恰恰就在我们自己的心中。
3、所以,现代人学习王阳明,就是要学修心。你觉得呢?
4、王阳明因为得罪太监刘瑾而被发配到贵州龙场(今贵阳市修文县)驿站担任站长。当时的贵州龙场等同于原始森林,有毒的瘴气和各种猛兽活跃其中。有一天夜里,一头熊晃晃悠悠走进王阳明居住的石洞,险些把王阳明做成夜宵。
5、王明阳心学中分析想要成就事业首先要确定方向、目标,就是我们常说的“立志”,在此基础上思考、实践,方可最终有所成。王明阳说“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立志而圣则圣,立志而贤则贤。”意思是说:一个人的内省不渴望的东西是不可能靠近自己的,你能够实现的是你内心渴望的,如果内心没有渴望就算有机会实现也最终实现不了。
6、以言语谤人,其谤浅。若自己不能身体实践,而徒入耳出口,呶呶度日,是以身谤也,其谤深矣。
7、人生启迪:在现代,家庭观念正在日渐淡漠,孝的精神也逐渐丧失。我们不应该只用一些时髦的理论“武装”自己,仿佛自己不食人间烟火似的,完全没有传统文化中那种踏实、厚重的责任感,其实只是自己的眼睛为花花世界所迷。亲情就是亲情,是人生最珍贵的东西,也是只有放在心里才能越捂越热的东西,一切使之淡漠的理由,都注定会得不偿失。
8、王阳明的心学是一种信仰,也是一种方法论,他认为自己一心要成为圣人,言行举止都在成圣,别人心里想什么也会表现出来。所以当王阳明带兵打仗也是这个主张。话说上兵伐谋,而王阳明走的是攻心路线,他恪守这种心学,也很好地应用了这一点,成功的打赢了战场,立下赫赫战功。
9、王阳明神秘地笑道:“我对他们说,舜是世上最不孝顺的儿子,他的父亲瞽(gu)叟竟是世上最慈祥的父亲。”
10、良知只是个是非之心,是非只是个好恶,只好恶就尽了是非,只是非就尽了万事万变。
11、要想做到“此心不动”,自身除了要有先天的强大定力以外,还得通过后天不断地修炼来强化内心。
12、2躯壳本身:出入仙释,终将沉空守寂
13、这种修行方式在王阳明看来就是“着相”了,矫揉造作,为修行而修行。他认为,工作就是修行,工作情境就是最好的修行之地,工作越繁重,修行的时机越好。
14、在王阳明看来,和恶人打交道只要记住一条:试图改变他的恶性,往往会适得其反。所以,尽量不要揭发他的恶性。当然,王阳明也不主张“恶人自有恶人磨”的观望态度。他主张进取,用你高尚的道德和完美的智慧(舜的提前挖洞和架梯子)来不停地暗示他:不要以为我好欺负,我只是不跟你一般见识。
15、人生启迪:获得成功的办法有很多种,不论是哪一种,哪怕是最简单、最取巧的成功之道,也无法在空想中实现。思想的力量,只有在行动中才能发挥作用。为学如此,处世亦如此。要想获得成功,就必须在身体力行上下功夫。要想保持成功,则需要德行作为底子。德行合也是一种知行合也是一种更高明的知行合一。
16、这让我们看到,心学的一大真谛,内心力量的源泉所在,正在于遵循自己的良知、做真实的自己。这不是我行我素、恣意妄为,而是坚持自己认为正确的,是一种骨气和硬气。这其中,既有当下人心危机的根源,也有对治的药方,心病还须心药医。
17、人生启迪:所谓“三思而后行”,要思考在前、行动在后,必须经过多番仔细周密的考虑才能有所行动,如此才能取得最好的效果,避免不必要的错误和麻烦。思考与行动,对于一个正常人而言,是人生至关重要的一件事,小到处理家庭琐事,大到掌握国家命运,轻率与认真的效果都将立竿见影。所以要走向王阳明主张的知行合使知真能经得住三思的考验,行真能成为一种功夫,那么知行就自能成为智慧与功业的完美合就像王阳明那样。
18、“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心既理的概念也就此而出。身外无物,心中有求,不盲目、苛求,快乐由心生,痛苦由物起。心无挂碍,方可得大自在。一切的外在都是虚无,决定快乐与否都在自己的内心。
19、王阳明心学中的概念也很多,比如:“心即理”、“事上练”、“心外无物”、“知行合一”、“致良知”,还有四句教……的确是涵盖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方法论。这其中还是光明良知、张扬良知的“致良知”和“事上练”让我印象深刻。
20、心即理。天下难道还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吗?
三、怎样理解王阳明的心学
1、大凡谋求力所不及的事,勉强做智力不能完成的事,都不为致良知。
2、可能领导让你用特殊方法搞定客户时,觉得领导信任你,事情办成了,得到了领导的奖赏你还很得意,觉得自己聪明,在公司有前途对不对?
3、不慈不孝,这是我的良知所厌恶的。
4、关于这个肥皂剧,像是三流编剧的作品。不过儒家门徒都硬着头皮说,这是事实,舜就是这样的孝顺。所以王阳明弟子才表现出了惊骇之情。
5、我不看花时,花与我心同寂。我看花时,花的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我心之外。
6、王阳明心学教会我们要“此心不动”,不能被这一切所左右。鼓励我们像君子一样“无入而不自得”,但这也绝非是一个容易达到的精神境界。
7、阳明心学爱好者,真的不想说太多,以前发过很多,都被屏蔽了,ZZ问题,对日本影响很大,特别是明治维新,具体去看《王阳明的五百年》。日本的企业思想,很多都源自阳明心学。对中国,想知道私下问我,有问题HI我
8、王阳明认为“知”应该心上求,王阳明这里的“知”有两个层次的意思,一是认知,二是良知。
9、“阳明心学”是其一生与现实生活中实践而来的著作;作为一位集大成者,其对人与自然、社会以及人文环境的情结是离不开的,并且延续和融合了“儒家思想”而体现了“知心合一”的人生境界。王阳明的人生经历和最终成就,可以运用到现代社会,尤其是新时代下的现实生活;比如,小岛(台湾省)的不安分和不知趣;
10、在贵州龙场驿,王阳明悟出了“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即人人皆有良知。而在血腥的沙场和险恶的朝堂,让龙场悟道实际发挥作用的是“知行合一”,即遵循内心的良知,便能达到宁静于内、无敌于外的境界。
11、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则不至于责人已甚,而自治严矣。
12、不慈不孝焉,斯恶之矣。
13、就是在这种挑战人类生存极限的场所,王阳明并未丧失信心,他每天都静坐思索。静坐在当时有两个好处,一是可以思索,二就是减少活动量,从而减少食量。经过头脑中的风起云涌,王阳明终于问出了一个好问题:倘若孔子身处这样的境地,他会怎样?倘若尧、舜、周文王、周公被赶到这个鬼地方,他们会如何应对?
14、他是集大成者,心学奠基人是孟子,孟子提出人心本善,只要人类把自己的善端发扬光大都可以成为圣贤,之后的陆九渊,又提出了我心即宇宙,宇宙即我心的思想尚书,开辟了继孟子之后的心学的康庄大道。明朝的王阳明激烈的反对朱熹的先知后行理论,他提出知行合并且万事万物的理不能用格物的方法来找到,而是必须用格心的方法。万事万物的理不在事物上,而在我们的心上。最终提出了心即理的观念。这个心就是良知,每个人都要寻找自己存在的理由和价值,这便是寻找良知,良知不在其他事物上,就在我们的心上。所以说他又提出致良知的理念。所有的善恶观念存乎一心。
15、人生苦短,我们要想活得更高级、有价值,就必须有辨识珍珠宝玉的眼光。
16、有的人挑的是砖头瓦块,有的人挑的则是金铜钢铁,还有人挑的是珍珠宝玉。这就是在考验一个人的价值意识。
17、人生启迪:人之为人,须有情、动情、重情。《周易》中说:方以类聚,人以群分。你是什么样的人,便能感应到什么样的人,乃至什么样的处境和人生。比如交朋友,你是有情人,才可能交到真情义的朋友。譬如男女之爱,须是你有情,人家才可能对你有情。推而广之,万事莫不如此。莫作无情人,天佑有情人。做有情人,才能得有情人生。
18、能做到常常自在快活,就是功夫。
19、3天地之心:医学目的具有天然自有性
20、王阳明的心学教我们要知行合王阳明本身就是知行合一的人。他通过自己对一些知识的领悟,从而用到实践之上,他带兵平叛了当时的动乱,最后做到了侯爵的位置,也达到了很多读书人终究他的一生不能达到的地方。这就是王阳明的知行合知行合一可能会带来更加好的效果,我们学习他的心学就是要学习他的知行合让我们将自己所学的运用到生活中来,将自己生活中发生的事理解事情所包含的价值和意义。我们始终在不停的学习,不停的积累。
四、王阳明心学的内容及启示
1、人生启迪:人生如果一切按部就班地进行,内心的愿望就会被忽略,心中的梦想就会被埋没,即使走得很顺畅,却不真实,因为少了太多的尝试——哪怕是失败,以及少了太多缘于亲身经历的深切体悟。所以,人要敢于大胆尝试,在实践中体悟一份真正属于自己、适合自己的人生智慧。
2、人生启迪:忙碌是现代社会中大多数人的一种生活状态。不幸的是,与身体的操劳相伴随而来的,还有内心的忙乱急躁、焦虑不堪。所谓“身之主宰便是心”,倘若在忙碌的生活中不能给内心留一份悠闲,而使其深受烦恼与担忧所累,便更难在为人处世之时做到游刃有余、潇洒自在。
3、这段解释正是王阳明心学思想赤裸裸的体现:凡事都要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只要在自己身上找到原因并且修正,就能让对方也改邪归正,符合自己良知的要求。
4、“道之大端易于明白”,此语诚然。顾后之学者忽其易于明白者而弗由,而求其难于明白者以为学,此其所以“道在迩而求诸远,事在易而求诸难”也。
5、修心不是说不做事,而是更高效地做事,还可以把事情做得更好。王阳明用他自己的亲身经历已经说明了这一点。
6、知行合就是要在思想源头上树立善的理念,清除恶的念头,在一念发动时即能为善去恶,“我今说个知行合正要人晓得,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发动处有不善,就将这不善的念克倒了,须要彻根彻底,不使那一念不善潜伏在胸中,此是我立言宗旨”。
7、诚字有以工夫说者。诚是心之本体,求复其本位,便是思诚的工夫。
8、吾辈用功,只求日减,不求日增。减得一分人欲,便是复得一分天理,何等轻快脱洒,何等简易!
9、工作中修行,就如同走路,应边走边认,边问边走,在路上体认良知,最后必能抵达目的地——良知的光明。一个人最大的无良就是不能尽职,因为它是对你良知的背叛,同样也会把你的人生带入深渊。
10、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虽百工技艺,未有不本于志者。
11、当你来看这朵花的时候,花的颜色会变得清晰一段时间。我知道这朵花不在你的心里。有人说这是理想主义,但事实并非如此。王阳明的意思是,当人们知道这件事时,对我来说是值得的。否则,这件事对我毫无价值,因为我看不到它。相当于一个美丽的人。她美丽得像个不朽的人,但我看不到她,她不在我的心里。这种美对我来说毫无意义。一旦我看到这个美丽,她美丽的影子在我心中荡漾,她的美丽对我有价值和意义。因此,王阳明“心外无物”的哲学内涵,不是心生万物,而是心知万物,万物对我产生价值。
12、这篇文章可以说是龙场悟道的主要内容,第一他强调立志,人如果没有志向,在人生道路上就会随波逐流,像是一盘散沙,绝不会有所成就。第二要勤学,无论你天资如何,所有的大成就和智慧必须通过勤学来达成,第三要改过,人不可能不犯错误,能否成为胜任,关键看你能不能改正自己的错误,最后一点他提到了责善,也就是朋友之道,你要真心的与他人处朋友,必须很善意的提出对方的缺点,这样才能使走友谊长青。
13、人生启迪:心的本体就是最本真,不矫揉造作,不过分修饰,不画地为牢,不损人利己。人应永远保持“初心”,不受外界环境影响,光明磊落,坦诚纯粹,永远长新。什么是“初心”?不自私,存大爱。
14、只要念念不忘存养天理,就是立志。能不忘记这一点,久而久之心自然会凝聚在天理上,就像道家所说的“把凡胎修炼成了圣胎”。时刻把天理记在心里,逐渐达到精美、弘大、神圣的境界,也只是从这一意念不断保存发扬开来的。
15、试着放下一些遥不可及或者成为过去的事物或人,让自己活在当下,王阳明讲过:“只存得此心常见在便是学。过去未来事,思之何益?徒放心耳。”意思是,只要常存养此心,就能经常觉察到心的存在,这就是做学问。那些已经过去的事,想它有什么益处吗?那些还没到来的事,想它有什么益处吗?这样胡思乱想,只能白白丢失清明的本心。家庭生活也是如此,要活在当下专注眼前的事情,没必要胡思乱想,而且也没必要计较得失,尤其是跟家里人。
16、现代心理学认为,儿童的有意注意稳定性较差,易受外界因素的干扰而分散、转移,能集中注意力的时间很短,对新鲜的事物非常感兴趣,只是一味的读书学习对幼儿来说简直是太枯燥乏味;儿童同时又是好动的这是儿童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所以在课程的安排上要有张有弛、动静交替、不断变化教学的形式和内容,做到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相协调。
17、王阳明曾这样形容自己的处境:“危栈断我前,猛虎尾我后。倒崖落我左,绝壑临我右。我足复荆榛,雨雪更纷骤……”到了嘉靖元年(1522年),王阳明已经是平定藩王之乱的大功臣,却依然遭受其他官员的攻击。当年进士考试由礼部负责出题,策问题中涉及心学,出题人暗中希望考生指责王阳明,可见王阳明的处境之艰难。
18、为了私利而活,始终逃不出烦恼焦虑,不论在功名利禄上如何成功,都不会真正的快乐;而为了良知而活,堂堂正正心平气和一身轻松,事业人生也将得到意想不到的成功。
19、王阳明心学远承孟子,“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是孟子之后儒家心学的集大成者,也是传统社会儒学发展的最后一座高峰。
20、本书通过讲述王阳明的辉煌传奇,为您剖析知行合一的无边威力。
五、王阳明人生对我们的启示
1、人生启迪:浮世之中,总有许多人为追求物质享受、社会地位和显赫名声等身外之物,而心力交瘁、疲惫不堪。他们怨天尤人、欲逃离其中而不可得,皆因忽略了自己的内心,不明白万事以修心为先的道理。
2、(8)王阳明.王阳明全集:二(M).北京:线装书局,2012:
3、省察是有事时存养,存养是无事时省察。
4、仕途不顺的王阳明被贬到了贵州的龙场,在这里经过了艰难险阻,他最终发现一个道理,人世上的真善美假丑恶其实都是表面现象,真正的终极价值和规律其实都是隐藏在我们的心中,只有勇于去发现我们心中的奥秘,倾听我们心中的声音,应按照我们内心的指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这样才能实现我们人生的理想。龙场悟道之后的王阳明写了一篇文章,重点论述了心学和做人之间的关系,以告诫弟子。
5、王阳明知行合一对我们个人成长的启示
6、如今,对于愤怒等情绪,只要顺其自然,不过分在意,心体自会廓然大公,而实现本体的中正了。
7、人的个性千差万别,所以教育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适当的引导。“圣人教人,不是个束缚他通做一般,只是狂者便从狂处成就他,狷者便从狷处成就他,人之才气如何同得?”在儿童教育中,王守仁非常注重儿童的个体差异,他认为资质不同,教学要因人而异。
8、认知和你的自身禀赋,原生家庭环境,人生经历紧密相关。我们身处的世界,不是一种形而下的世界,而是多维的世界。在我们的人生中,有些东西看不见,摸不着,但是看不见,不代表他不存在,摸不着不代表他不重要。可能往往很多时候,正是这些看不见摸不着的因素对事物的发展起着方向性指导的作用。那我们应该如何去把握这些看不见摸不着,但是又很重要的事物。那就是王阳明心学说的,修炼你的内心,唤醒,擦拭你的心眼,肉眼看不见的东西,用心眼去觉知,然后去践行你觉悟到的知识。
9、是一本非常值得细品的经典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