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自食其果小品串词咋写
1、此作品也彻底让郭冬临从“春晚小品演员”一跃成为“春晚腕儿”,此后他便一边卖着洗衣粉一边朝自己独立报节目的大路迈进了。
2、爱你也需要很大勇气,浮光掠影中,谁又唱起一曲情非得已?即使最终错过,也能铭记温暖快乐,即使求而不得,也能暗自欣喜痴缠。优美的歌声带一点甜,如爱情,如初恋,风景无边。
3、对了,冯巩日后X名昭彰名扬四方标签式的“我想死你们了”第一次出现了。
4、生肖话题继续,龙年的好话倒是多,但干说龙词走回头路肯定不行。
5、拍卖会拍的四样东西,第一样,帽子代表赵本山,虽然是拿熟人开涮,但那顶土气的帽子似乎也象征着这类角色在晚会史上的一个地位。
6、那时节目经常是立于观众中演出,歌曲一度也是,都是最后慢慢固定于舞台上,不那么有亲和力,当然跟技术方面也有关系。相声在其后还保持此传统很长时间。演员表演时是就直接看着观众说话,但不做什么互动。
7、除此外,作品里变本加厉抓时事哏的做法也基本锁定。以前对话可能都还要做个起伏,但在小品语境里,设置的身份可能是对立的,没理由给你垫那么多。观众和导演对笑点的要求或许也愈发紧凑,于是大多数热词都是说出便出、不留余地。
8、Produce149,创造一百四十九个神采飞扬的奇迹,放飞149个自由有趣的灵魂。
9、表演者:白珈宁岑佳冬肖雨虹张严心
10、原小说《多投了四块钱》很短,提供了“在车门号称要请客,上来的一群农民工人数比他投进去的钱多”这个核心桥段。其余,冯巩和阎学晶的前史,农民工老婆难产要送钱,以及招商银行卡连密码都不说就给人家之类的剧情都是新编的。
11、第二样居然又是毛驴,上一年赞助的还没用完?毛驴代表着《红高粱》,这部在中国电影史上有严重意义的作品。
12、男女的斗心思就是大容器,什么都能往里装,即便周而复始车轱辘话满天也让节目好看了不少。多少要承认有些分是金玉婷加的,虽然这位心思就是“我知道你一定没忘记我,我也不承认错,干脆从头开始”的傲娇小姐不太令人喜欢,但金玉婷能把一娇一悍给稳住。
13、1990年中国举行了亚运会,这作为当时中国人自强的一个标志性事件自然会被反复提。熊猫盼盼小旗很早各处飘扬,《亚洲雄风》之后也传唱了很久(段子里对“高昂的头”和“热血流”做了狠狠颠覆)。
14、一起来回顾我们的出道首秀吧!
15、广义的小品包涵得十分广泛,狭义的小品则泛指较短的,关于说和演的艺术,它的基本要求是语言清晰,形式自然,能够充分理解以及表现出各角色的性格特点以及语言特征,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喜剧小品。
16、表演者:冯巩郭冬临闫学晶
17、回首一看,小品十几年,大家也是不说定场诗就不会说话了吧。
18、好笑的感觉是回来一点,主题仍然偏弱。没有人可以真正抓着讽刺点了,只好自己现,捎带刨陈佩斯赵本山。至于时代元素也偏向于寡淡,马家军,穆铁柱,来来去去还是这些。
19、可笑之人定有“可说呢”之事……但可怜之人遍地皆是,不管冯巩台词里怎么损朱军,原则上还是不能鄙视,所以说来说去总是给手绢策划组辩解,“我们做这个节目是佛心来的”。成功者总有打拼不易的阶段,每个笑盈盈的谐星家中也都有殷切切的亲人。谁都知道,实在不用拿这访谈多强调一次。
20、《点子公司》的原型来自于风靡一时的“点子大王”何阳,此人在1990年代红极一时,曾经将一个点子卖到数十万元。然后被控诈骗,锒铛入狱。当年被传颂的很多点子,如今看来不过是简单的营销设计,甚至只是宣传手段。
二、自食其果小品介绍词
1、这个节目之后终于奠定了一件事,无论是不是在春晚的舞台上,冯巩的节目,是因为冯巩才好看。甚至是因为说着俏皮话自嘲和毒舌群开的冯巩,才存在。“冯巩”这个舞台形象终于被完整定位了,不知道,这到底算怎么样的一种进化。与赵本山在春晚舞台后期竭力的“去赵本山”化对比,显得很有意思。
2、两对夫妻对卖萌,一对富有一对穷。硬把和谐当任务,砸得小段变长虫。
3、女:生活当中啊,我们对小偷肯定是恨之入骨,他们不分对象窃取钱财,不劳而获的行径实在可恶!
4、可以这么说。因果循环,屡试不爽。种下什么因,就报下什么果。每做一件事情,都应该想清楚这件事所导致的结果和带来的后果。做善事,种善因,得善果;作恶事,种恶因,得恶果。天道循环。
5、武动乾坤·何不仗剑走天涯
6、没有舞伴?觉得交谊舞太尴尬?不会跳舞?
7、猜词的同学搜肠刮肚,头脑风暴。只为了那个唯一的答案!
8、牛群是一本健康杂志《活得倍儿长》的主编,冯巩是被这本杂志误导得吃尽苦头的读者。所以这一次冯巩变成了事件的主要讲述者。
9、其实一直以来,牛群所扮演的人物智商平均总是要高过冯巩的,但冯巩绝不会吃亏太多,有时候也拿“(千年王八万年龟)您平常是不是也一动不动?”来挖坑。
10、表演者:周玮婷张翔黄筱惠尹彦杰戚雯珺王晓萌
11、漫卷诗书·墨染华年长相念
12、其中各种夸张情境,已经达到了荒诞、卡通的效果(冯巩牌热得快)。
13、此作算是个分水岭。此后冯巩的xiangshen基本不再有太明确的设计,也没有完整故事,进入纯子母哏时期。
14、言语下的暗示,命中注定的羁绊。
15、破天荒的,这个节目的长度达到了近20分钟。也许同时有导演组对这位“劳模”的一次慰问情份在里面,里面提及的部分故事,该也是真的。
16、出品丨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学生会文化部
17、前半段刘伟大包大揽地总结冯巩生活里的“虎元素”,冯巩以虱多不痒的精神照单全收。中段两人开始对出词唱赞歌,时代强音三中全会自然得放在前面大提一番,然后简单说了下中越战争,虽然没正面讲到这个词,但“猫耳洞”出来就够了。况且“猫”这动物本来也跟虎脱不了关系。
18、表演者:冯巩高晓攀尤宪超张小斐
19、如果《最差先生》显得像是没创意临时赶出来的,《明天会更好》就更像了,较劲直接搬上台面。
20、1986年是央视春晚走向成熟的一届,以生肖为主题的应景节目应该是从这期开始的,后来此模式就一发不可收拾。
三、小品写一段串词
1、表演者:冯巩曹随峰蒋诗萌
2、《办晚会》里的预告局部实现。改革又见新气象,冯巩换了新搭档,连风格一起换了。他以前任何一个段子里都从来没涉及过这么多的柳活,虽以郭冬临表现才艺为主,但毕竟冯巩手上的家伙也一直在换,能给熟悉的观众一种“哟,他们俩都这么多才多艺”的感觉。
3、今夜的舞伴,今后的伙伴。
4、表演者:冯巩牛莉刘金山宋佳
5、可关键是,朱军在节目上哭这件事的意义究竟又有多大呢?似乎也还好吧。
6、其实讲的这件事比哪个都小,但观众实在理解无障碍。老婆吃醋的压力一来,即便冯巩巧舌如簧,轻易也扛不住。这么一来,戏就活了点。一个男人在两个女人之间应付,多少经典电影都这么拍。这两年的故事里,都有贫贱夫妻小温暖的细节,这从来都适合冯巩。
7、郭冬临和牛群的区别,在于他在针对冯巩的态度上,更真实,也更加私人化。牛群损冯巩,那是一种浪漫式的损,并不讲究技巧,似乎是只要把观众拉到他这边就行。而郭冬临却带着一点属于自身的硬气与霸道,也就是说,斗嘴时他往往不会给冯巩太多面子,吐槽也可能会吐出点真怒火……
8、冯巩生拉硬拽地对了五句以后,立刻主动要求换词,完全没在乎一分钟之前还夸着口“那得分搁谁嘴里……(搁我嘴里)比你虎说得好!”——说反悔就反悔,这个也是日后冯巩表演中制造笑料的一个主要来源。
9、《两个人的世界》主题更为平庸,内容更乏味。最要命的是,真的不好笑了。
10、女:请欣赏,由XXXX为我们演绎小品:《警察抓小偷》。
11、冯巩和牛群在春晚的第一次合作,开始了十年的固定搭配,当然之前已开始合作。
12、表演者:冯巩郭冬临郭月
13、30周年。冯巩第一次在舞台上,扮演一个活人的,父亲。再确切点说,一位空巢独身父亲,这以前可是赵本山的专利。这是不是彻底宣告他,认可自己,可以老了。
14、第四样的冠名权……只是常规性玩冯巩而已……
15、头顶星光下,一切才刚刚开始。
16、以反应堆笑点,堆得过频,会出现一些怪怪的话。按说其中“批评”这个环节,都是要候选人正话反说,以很严厉的态度说女性好话,但除了“你太不像话了,不注意身体”是常规马屁外,确实也不好写,所以莫名其妙出现了“女护士,你们不就是白衣天使,谁一发烧,打一针就退烧吗。我们家那暖壶热,你打回试试。那就不能喝了是吧”这一句不好笑也不能懂的台词。
17、冯:你可以隔三差五的给他炖条鱼你甭说买的就说从邻居家猫嘴里夺的
18、期待满满,同学们在入场签名板上签名留念。将寄语写在邀请卡上,此后四年,山高路远,潇洒年少,并肩向前!
19、当然至少,这一场也还是相声。
20、崔砚君团队继续跟冯巩深度合作,基本打理了其后冯巩的大量作品,包括冯巩主演的一些电影。
四、小品自食其果报幕词
1、这一段历年来在很多电台里的重播率都相当高。细究可能除热闹外,文艺形式有干货很重要,再说聊错位的内容总会引起人的兴趣。
2、五个演员之间关系很复杂,纯看人物矛盾的设置,差不多可以做成三个小品。但时间有限,必然导致很多地方挖不到点就得撤。这也是如今大量小品作品最被人诟病的地方,明明可以聊下去,但偏偏为了耍贫嘴,为了留金句,就不愿多去表现人物合理心态。哪怕是荒诞的情境下,有些属于这个情境的“正常台词”会很有笑点,但这些话貌似不利于传播,对明星没好处。
3、《拍卖》模拟的是一个拍卖会。
4、背景是中央电视台要推陈出新,这个相声在语言节目跑偏多年后也算新。不过,为什么“新”这个词在演员的嘴里,似乎不再饱含着八十年代作品中令人从肩膀到手肘都紧绷着的那种力量、那种向往。
5、秋思拨弄弥漫那一瓣馨香的味道,散落在地上的花瓣犹如最初的美丽。一勺池畔,静谧秋光,学活东厅却因为某个神秘组织的诞生异常热闹。
6、主持人:裴仁煜任汝浩张唯杰张亦驰
7、因为时效性的问题,这段相声的生命力并不能说有多强。很多电影如今的观众甚至可说闻所未闻。但在1980年代文化复苏大环境下,这些风风火火喷薄出来的词汇,漂浮在喜气洋洋的银幕上,对今天反而有了一种字典横截面的价值。里面包括大量1980年代前后的国产电影,时装的戏曲的谍战的抗战的农村的层出不穷,外国片里除常见的印度苏联也还有美国片日本片,甚至法国科教片。
8、刘伟一贯语速很快,冯巩则拖半拍,不少句子看得出他日后“耍冷”的雏形。
9、横向来比,《小棉袄》的剧本肯定算是个回暖,首先冯巩不是那么在演冯巩了,然后居然是靠情境错位在制造笑料,这可是多少年难得一见。
10、韩舞串烧《touch+siren+canyoufeelit》
11、你最终获得的依然是你最初想要的吗?
12、跟着音乐,旋转跳跃,你就是全场的DancingRabbit!
13、纯是看冯巩在情绪两级来回跳,把刚表的态活活吞回去。“啊,打死也不拉!只要打不死,就拉!”这种明目张胆“抽自己”的美学,大致就是在《坐享其成》完全塑成的,并成为后来冯巩大量小品的主要创作技巧。
14、本以为前几年质量已经足够敷衍,未料这一年还能再往底线之下探索个几层楼。整个节目的喜剧情景依然是之前最擅长的“反复打脸”式窘态,但无比单调,无比生硬。
15、《歌曲串烧》报幕词串词魏:音乐,是一群跳跃的音符范:音乐,是一种快乐的心情魏:音乐,是一个梦想的表达范:音乐,是一段美好的回忆魏:就让我们怀着快乐的心情在那跳跃的音符中寻找彩虹般的微笑范:请欣赏《歌曲串烧》
16、笙歌绕梁·为君声动九重天
17、冯:上我那拿去我省一口全有了
18、表演者:冯巩、阎学晶、王宝强、潘斌龙
19、伴随着high炸的音乐三位佳人酷炫的舞姿瞬间点燃了全场的热情,暖场效果超出预期,暖气都可以直接关掉了(划掉)!
20、这次是“亏欠我的前女友”回归,在搂进怀里之前,往死里损吧,千万别给刘姥姥留情。
五、小品上学记串词
1、牛莉要出去当保姆,冯巩不放心非要跟着,看她去什么样的人家干活,随机对朱军横挑鼻子竖挑眼……总之丈夫一旦对自己老婆不放心,又不能挑明了骂,就必须阴阳怪气。言语中带着醋意能翻出的花,足够让塔克拉玛干变绿洲。
2、“朋友们,我好想你们啊”再次出现,即便这次可能还是无意识,但离完完全全固定下来,只剩下时间问题了。
3、近几年比较好看的一部。
4、这是二人最后一次春晚合作,两人都很卖力。表面讲教育,实际还是对吐。当然,这个主题也不算新鲜,记得之前他们也讲过《我的儿子》。笑果中等,但还是有些挺令人印象深刻的包袱。比如冯巩自己费力挖坑自己跳的这几句。
5、走过路过,大好找舞伴的机会可千万不能错过啊!
6、赶工痕迹非常重,甚至到了完全罔顾人物智商的地步。之前《坐享其成》的同样效果,是因为牛群带着恶趣味在整冯巩,所以反复调整事件细节,让冯巩出丑。但谁也不明白为什么小保姆每次说完一部分台词,就呆呆站在一边,等着冯巩虚虚地把逻辑拧回来,就仿佛失忆一般自顾自接着说。
7、表演者:刘伟冯巩牛振华李艺戴志诚郑健赵保乐
8、《咱村这点事》表面是《吃面条》的变种,实际结构还是《坐享其成》。观众乐滋滋看一个人由于身体被折磨而丑态百出是个经典模板,但好板子要对准好ASS,实际上没有任何理由说明李志强必须这么做。他看不起这个出村赚钱的?他鄙视这个爱吹牛的?以前有仇?他要代表所有观众和月亮惩罚冯巩?
9、面对读者的愤怒,主编则报以更加滔滔不绝的辩解,实在掰不过去了,就用“这小同志挺好玩嘛”的官腔来糊弄。但基本上,他的话听起来总是多少有几分道理。
10、开场视频结束,四位主持人落落大方出现在台上。西装笔挺,裙装惊鸿,声动梁尘,谈吐自若。从妆容到服饰,从声音到串词,主持天团都无懈可击。
11、诙谐的剧情,精湛的演技。一番斗智斗勇,一场欢乐大戏。
12、一直闹不清这最差先生安到身上以后,到底会有什么不好的事发生。整个设定“评选最不尊重女性”的逻辑,离观众稍远了点。于是牛群冯巩那种忙不迭要脱身的劲头,总归有点假。
13、戏里乾坤·嬉笑怒骂皆文章
14、时事上抓了WTO和中国女足,形式上用了天津快板、京东大鼓和摇滚。最后崔健这首歌的出现其实是让人略觉欣喜的,从未上过春晚的人,有自己的路径征服本不熟悉他的观众。
15、特别让我注意的是,郭冬临说完自己脑袋“夜明珠”之后,忽然自己笑了,还乐呵呵地双手轻轻推了一下冯巩的胳膊,这个莫名其妙的反应,也许属于郭冬临本人。有人说,冯巩是在天津陪母亲吃完晚饭再一路赶回直播室,那么这一切也许就说得通了。
16、冯巩明显露出了老态,头发也显出了略微稀疏。对着观众说出那句无数人开始变得尤为期待的“我想死你们啦”之前,居然神情中隐约有了点恍惚。和郭冬临初搭话的那几句,都出现了互相在等对方反应的情形,转身也特别慢。
17、总体来说是冯巩问牛群答,部分答案冯巩会补一个意料之外“不太正经”的答案,当然有些牛群一开始就答得“不正经”。而且两个人公开地编排对方做段子,也更争锋相对了,只是效果太容易预计到,并不好笑。合作日趋随心所欲。
18、今晚C位出道的149位小哥哥小姐姐在未来的日子里也要继续闪闪发光啊!
19、开场“我好想你们啊”再次出现。
20、1990年,这一年节目主题是养生。生活是变好了点吗?大家关心的事从温饱往上走了吧。更多的知识,更多的方法,乃至于更多的三观铺天盖地出现,所以无所适从变成了一种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