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什么节日
1、重阳日,历来就有赏菊花的风俗,所以古来又称菊花节。赏菊习俗源于菊文化。菊本是天然花卉,因其花色五彩缤纷且傲霜怒放而形成赏菊赞菊的菊文化。农历九月俗称菊月,节日举办菊花大会,倾城的人潮赴会赏菊。从三国魏晋以来,重阳聚会饮酒、赏菊赋诗已成时尚。在中国古俗中,菊花象征长寿。菊是长寿之花,又为文人们赞美作凌霜不屈的象征。
2、《清明》 这首诗写的是清明节。描写了清明节美丽又凄迷的江南春雨图
3、情到深处,拓展阅读。
4、《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王维的名篇之家喻户晓、朗朗上口,这首诗表达了游子漂泊在外的思乡怀亲之情。
5、王维是一位早熟的作家,少年时期就创作了不少优秀的诗篇。这首诗就是他十七岁时的作品。这首抒情小诗写得非常朴素。但千百年来,人们在他乡异地读这首诗,却都强烈地感受到了它的力量。尤其是“每逢佳节倍思亲”成为每个中国人在过节的时候都会想起的名句,甚至成为日常用语。
6、最后拓展的三首诗没有把握好学生的理解程度,感觉只是单纯围绕着节日习俗显得太过容易没有达到深度学习的层次。
7、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8、自己整个人的教态有教师的语言也不是很满意,感觉需要调整自己的状态。
9、我们经常在古诗中看到山东,山西,河北等,其实和现在同样名称的几个省份没有直接关系。“山”指的是某座山,“河”也是指某条河,比如,今天我们这首诗的山,就是指华山。王维想家,是想起了在华山东边的兄弟。
10、再读诗文,引出任务
11、他乡共酌金花酒,万里同辈鸿雁天。——卢照邻《九月九日登玄武山》
12、在湖南、广西、安徽、江西等生活在山区的村民,由于地势复杂,村庄平地极少,只好利用房前屋后及自家窗台屋顶架晒、挂晒农作物,久而久之就演变成一种传统农俗现象。
13、王维:九月九忆山东兄弟(赵立新、康震、阿云嘎)
14、如果说平日里思乡之情可能不是感到那么强烈,那么,诗人“每逢佳节倍思亲”。“佳节”是亲人们团聚的日子,大家在一起畅谈欢笑,而现在呢,诗人只身客居异地,在代表团圆的节日里不禁想到了家乡里的人和事、山和水等诗人在家乡时的美好回忆,种种回忆触发诗人无限的思乡之情,并且越想越思念,以致于一发不可收拾。这句写得自然质朴,如娓娓道来,也写出了许多在外漂泊游子的真切感受,很具有代表性。
15、(4)辨别方位。这里的“山东”就是现在的山东省吗?(是指华山以东)教师追问:你从哪得知?(注释。板书:借助注释)教师介绍:诗人王维的家乡在华山以东的蒲州,因此他称身处家乡的兄弟亲人为“山东兄弟”。
16、独字是我们要掌握的生字。我们观察下这个字的结构,发现他的左边是反犬旁。犬类经常为了争吃的而打斗,败者逃走,胜者独食,所以有独自、孤独的意思。
17、解释:独居他乡是外来的客,每逢佳节更加怀念家乡和亲人。遥想弟兄们在登高的地方,都插上茱萸只少了我一个人。
18、古代还风行九九插茱萸的习俗,
19、王维这首诗,读起来亲切,本诗真切地表达了常人共有的思乡情感,“每逢佳节倍思亲”,成了千古绝唱,千古流传。
20、自己通过借助注释、联系生活等方法,理解诗句的大意。
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节日是什么
1、9月9日忆山东兄弟的山东指的是华山以东。这首诗的作者王维当时家居山西省蒲州(今山西永济),即华山以东一带。写这首诗时候他正离家在外,孑然一人。适逢重阳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所以题称“忆山东兄弟。原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代: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一个人独自在他乡作客,每逢节日加倍思念远方的亲人。遥想兄弟们今日登高望远时,头上插满茱萸只少我一人。
2、知识点1:九月九日是重阳节,《易经》里面称9为阳数,两个9重合就是重阳节。
3、“异”字也是我们需要掌握的生字,上面是个“巳”,左边的竖弯钩要封口,下面的横要写的很长。对于异乡和异客的意思,大家说的都不够准确,我们可以采用查字典的方法,帮助我们理解。
4、前两句,可以说是艺术创作的“直接法”。几乎不经任何迂回,而是直插核心,迅即形成高潮,出现警句。但这种写法往往使后两句难以为继,造成后劲不足。这首诗的后两句,如果顺着“佳节倍思亲”作直线式的延伸,就不免蛇足;转出新意而再形成新的高潮,也很难办到。作者采取另一种方式:紧接着感情的激流,出现一泓微波荡漾的湖面,看似平静,实则更加深沉。
5、传统重阳节都要做什么呢?
6、1989年农历九月九日被定为老人节,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2006年5月20日,重阳节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7、九月九日是重阳节,是亲人团聚的日子,王维远离家乡,在长安写下了这首千古名篇,我们来欣赏一下:
8、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
9、按照天地日月运行规律,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这一天是“清气上扬、浊气下沉”的气候,地势越高清气越聚集,于是“重阳登高畅享清气”便成了民间争相趋之的重要民俗事象。
10、重阳节登高的风俗历史悠久。古代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重阳登高习俗源于此时的气候特点以及古人对山岳的崇拜。登高“辞青”也是源于大自然中的节气,重阳节登山“辞青”与古人在阳春三月春游“踏青”相对应。
11、前两句,可以说是艺术创作的“直接法”。几乎不经任何迂回,而是直插核心,迅即形成高潮,出现警句。但这种写法往往使后两句难以为继,造成后劲不足。
12、重阳百节,节期在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日,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重阳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季秋丰收祭祀演变而来。“九”数在《易经》中为阳数,“九九”两阳数相重,故曰“重阳度”;因日与月皆逢故又称为“重九”。九九归真,一元肇始,古人认为九九重阳是吉祥的日子。
13、⑴九月九日:即重阳节。古以九为阳数,故曰重阳。忆:想念。山东:王维迁居于蒲县(今山西永济县),在函谷关与华山以东,所以称山东。
14、(1)交流“忆思”学生交流。(板书:登高、插茱萸)教师补充:在古代,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望远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叫“登高节”。重阳节还有插茱萸的风俗,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
15、我独自离家在外地,成为他乡的客人,每逢佳节来临格外思念远在家乡的亲人。遥想兄弟们今日登高望远时,头上插着茱萸,可惜只少我一个人啊。
16、此诗写出了游子的思乡怀亲之情。诗一开头便紧切题目,写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接着诗一跃而写远在家乡的兄弟,按照重阳节的风俗而登高时,也在怀念自己。诗意反复跳跃,含蓄深沉,既朴素自然,又曲折有致。其中“每逢佳节倍思亲”更是千古名句。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唐代〕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译文一个人独自在他乡作客,每逢节日加倍思念远方的亲人。遥想兄弟们今日登高望远时,头上插满茱萸只少我一人。
17、《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出自唐代诗人王维的七言绝句。写的是重阳节登高的习俗。
18、读到这里,诗人浓浓的回忆,依依的思念都透过诗句宣泄出来了。那么诗人究竟在“忆”些什么,“思”些什么呢?读一读诗的后两句,找找答案。
19、据现存史料考证,重阳节的源头,可追溯到远古时代。《吕氏春秋·季秋纪》有载,古人在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天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动。这是重阳节作为秋季丰收祭祀活动而存在的原始形式。
20、农历九月初九是重阳节,正是此处的佳节,每逢重阳节会登高,也就是诗人王维所做的等茱萸山。
三、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啥节日
1、重阳节的求寿之俗,有现存文献记载的最早见于汉代。汉代《西京杂记》中记载:“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
2、王维这首诗题名《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正因题目里有个“日”字,使人产生怀疑,认为这题目是不是王维拟的?之所以产生这样的疑问,是因为中国唐代时,人们用的是农历,也就是阴历,而农历是不用“几月几日”的,而是“几月初几”。“几月几日”的用法,产生于公历,也称为是阳历,唐代时还未用上公历,所以有人认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可能是后人加上去或修改的。
3、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意思是一个人独在他乡作客,每逢节日加倍思念远方的亲人。出唐朝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原文是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译文:一个人独在他乡作客,每逢节日加倍思念远方的亲人。遥想兄弟们今日登高望远时,头上插满茱萸只少我一人。注释:九月九日:即重阳节。古以九为阳数,故曰重阳。忆:想念。山东:王维迁居于蒲县(今山西永济市),在函谷关与华山以东,所以称山东。异乡:他乡、外乡。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佳节:美好的节日。登高:古有重阳节登高的风俗。茱萸(zhūyú):一种香草,即草决明。古时人们认为重阳节插戴茱萸可以避灾克邪。
4、欣赏视频,诵读积累。
5、这是王维的一篇思乡怀亲的名作。前两句写自己独自漂泊在遥远的他乡,日夜思念着故乡和亲人,每逢佳节来临,孤独的感觉更加深刻,思乡怀亲之情也会倍加铭心刻骨。这里所说的“佳节”,虽然泛指一般的美好节日,但更是为本诗所写的“九月九日”(即“重阳节”)作铺垫。后两句写重阳节是亲人们团聚的日子,古来就有登高饮酒、佩插茱萸的风俗。而今,诗人想象着兄弟们成群结伴、登高饮酒的情景,同时他也设想因为自己无法亲临盛会,共享欢乐,兄弟们也会感到一种无法团聚的缺憾。这首诗从对方着笔,展开想象,更加显得情深意厚,并给人以无限的回味和遐想。
6、此图写赏菊之悠然。图中远山峻峭,溪水泛波,正将文人隐士清闲而超脱的生活勾画得淋漓尽致。两位高士坐于石上赏菊言谈,乐在其中,小童穿梭期间,动静相宜,观画者从赏菊人之乐便能窥见菊花之美,是一幅难得的“寓景于情”的赏菊佳作。
7、将第1次磨课的教案整理和自己的反思写出来。
8、(3)想象画面。透过这几个词,你看到了一副怎样的画面?(平日里,周遭没有兄弟的嬉戏打闹;生病时,身边没有亲人的嘘寒问暖;写出一首好诗时,无人能分享自己的喜悦……)
9、⑷登高:古有重阳节登高的风俗。
10、《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古诗的意思:一个人独自在他乡作客,每逢节日加倍思念远方的亲人。遥想兄弟们今日登高望远时,头上插满茱萸只少我一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古诗原文: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11、 福建省:长汀县农家采田中毛豆相馈赠,称为毛豆节。
12、放纸鸢是南方过重阳节的主要习俗之一。民间过重阳节是以放纸鸢(风筝)为主要特征的。光绪《惠州府志》亦有记述。在民间传统,重阳节除了登高,放纸鸢也是一个特色。
13、⑸茱萸(zhūyú):一种香草,即草决明。古时人们认为重阳节插戴茱萸可以避灾克邪。
14、人们喜欢佩带茱萸以辟邪求吉。
15、答案:“乐”是快乐的意思。这首诗表达的不是诗人快乐的心情。因为“身闲不睹中兴盛”,当时的李商隐仕途不顺,被贬出帝都,没法亲眼目睹长安城的热闹景象,因此心情并不快乐。
16、重阳祭祖民俗相沿数千年,是具有深刻意义的一个古老民俗。重阳与除夕、清明、中元并称中国传统四大祭祖节日。
17、知识点3:“兄弟”在这里泛指所有的亲人。
18、(1)带入自己。“少一人”是少了谁?(王维)如果你是王维的亲人,此时此刻,你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学生交流,教师引导:当亲人们结伴登山,遍插茱萸时,想起王维独自漂泊在外,原本喜悦的氛围骤然消散,无限的牵挂和思念涌上心头)
19、解析:“月色”——赏月;“灯山”——看花灯;“羞逐乡人赛紫姑”——迎紫姑。
20、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二九相重,称为“重九”。汉中叶以后的儒家阴阳观,有六阴九阳。九是阳数,固重九亦叫“重阳”。民间在该日有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称“登高节”。还有重九节、茱萸、菊花节等说法。
四、《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什么节日
1、《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节日是重阳节,诗中有登高、采插茱萸的习俗。重阳节又称重九节、晒秋节、“踏秋”,中国传统节日。庆祝重阳节一般会包括出游赏秋、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日,与除夕、清明节、中元节三节统称中国传统四大祭祖的节日。
2、饮菊酒:在古代,菊花酒被看作重阳必饮、祛灾祈福的“吉祥酒”。由于菊的独特品性,菊成为生命力的象征。菊花含有养生成分,晋代葛洪《抱朴子》有南阳山中人家饮用遍生菊花的甘谷水而益寿的记载。
3、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4、(2)主题讨论。请你将学习单中的诗句补充完整,思考两首诗有哪些相同之处?(两首诗都写了重阳节的习俗;诗人都身处异地,表达了思念之情)
5、紧扣倍思亲,挖掘诗情
6、③南中:南方,这里指四川一带。
7、(2)熟读背诵。多读几遍,试着将古诗背诵积累下来。
8、《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一唐.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首诗写的是:九月九日重阳节这天,远在异乡的游子,思念家中亲人的情景。
9、(6)登高:古有重阳节登高的风俗。
10、这首诗是唐代天才诗人王维在十七岁时所作。意思是说“我”独自远游他乡,在他乡被人视为不是本地人的客人;每逢佳节来临,更加倍地激起我的思乡之情;今天是“九月九”佳节,“我”遥想兄弟们正在登高望远,每位只弟都头插朱萸,却单单没有“我”,少了一位思念你们的兄弟。
11、九月九日是重阳节,中国有些地方有登高的习俗。《太平御览》卷三十二引《风土记》云:“俗于此日,以茱萸气烈成熟,尚此日,折萸房以插头,言辟热气而御初寒。”
12、知识点4::你们还有什么发现。从题目中你们感受到了怎样的感情?题目中的那个字带给你这样的感受?忆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
13、我国的传统节日还有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七夕节……元宵节人们挂上各种灯笼,会猜灯谜,煮元宵吃;端午节人们会做镜糕、吃粽子、赛龙舟,门上插艾草、沙枣花等;中秋节一家团聚,烙月饼,看月亮……
14、胡婷婷唱古文: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15、重阳节这一天,有佩插茱萸、登高饮菊花酒来避灾的习俗。前两句写自己独自漂泊在遥远的他乡,日夜思念着故乡和亲人,每逢佳节来临,孤独的感觉更加深刻,思乡怀亲之情也会倍加铭心刻骨。
16、让我们一起来读读唐代诗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了解一下吧。
17、后两句写重阳节是亲人们团聚的日子,古来就有登高饮酒、佩插茱萸的风俗。而今,诗人想象着兄弟们成群结伴、登高饮酒的情景,同时他也设想因为自己无法亲临盛会,共享欢乐,兄弟们也会感到一种无法团聚的缺憾。这首诗从对方着笔,展开想象,更加显得情深意厚,并给人以无限的回味和遐想。
18、揭题释疑难,初感诗意
19、《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唐代诗人王维因身在异乡,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写下的一首七言绝句。该诗以直抒思乡之情起笔,而后笔峰一转,将思绪拉向故乡的亲人,遥想亲人按重阳的风俗而登高时,也在想念诗人自己。诗意反复跳跃,含蓄深沉,既朴素自然,又曲折有致。诗中的“每逢佳节倍思亲”是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名句,打动了无数游子离人的思乡之心。九月九日:指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民间很器重这个节日,在这一天有登高、插茱萸、饮菊花酒等习俗,传说能以此避灾。忆:想念。山东:指华山以东(今山西),王维的家乡就在这一带。
20、(2)了解习俗。重阳节还有哪些习俗呢?不妨去诗句里找一找。(课件出示诗句)
五、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节日是什么?
1、重阳节登高避灾之神话传说始于东汉,传说当时河南有个叫桓景的术士认为这一天里会有瘟气降临,人们要离开自己的家,尽可能到高处去,才能平安。桓景在九月九日登高以避灾的荒谬故事,见于南朝梁吴均的神话志怪小说《续齐谐记》。
2、《元日》描写的是春节,《清明》是清明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重阳节
3、反思自己第一次的试讲,我觉得问题比较大的点主要是:
4、《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唐代诗人王维的版作品。诗一开头便紧切题目,写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权加。接着诗一跃而写远在家乡的兄弟,按照重阳节的风俗而登高时,也在怀念自己。
5、重阳佳节饮菊花酒,是中国的传统习俗。
6、(4)体会心情。由此可见,当王维吟诵出“独在异乡为异客”的诗句时,他的心中该是多么的酸楚啊!这里的“独”不仅仅是指“孤身一人”,还有孤独的意思。正是因为如此,王维才会倍思亲。让我们体会王维此时的心情,带着感受再读第一句。
7、✦九月九日:即重阳节。古以九为阳数,故曰重阳。✦忆:想念。✦山东:王维是蒲州(今山西永济)人,蒲州在函谷关与华山东面,所以称故乡的兄弟为山东兄弟。
8、王维是一位早熟的作家,少年时期就创作了不少优秀的诗篇。这首诗就是他十七岁时的作品。和他后来那些富于画意、构图设色非常讲究的山水诗不同,这首抒情小诗写得非常朴素。
9、(2)读出节奏。七言绝句我们已经学过不少了,其朗读节奏有异曲同工之妙。谁来读一读?(指名朗读。全班齐读。)
10、✦遥知:远远推想。✦登高:古有重阳节登高的风俗。
11、本诗的题目是《观灯乐行》,其中的“乐”字是什么意思呢?这首诗表达的是诗人快乐的心情吗?为什么?
12、诗人遥想的却是:“遍插茱萸少一人。”意思是说,远在故乡的兄弟们今天登高时身上都佩上了茱萸,却发现少了一位兄弟──自己不在内。
13、(2)了解背景。据资料记载,王维创作这首诗时年仅十七岁。为何他小小年纪就“独在异乡为异客”了呢?(课件出示资料:王维是唐代著名诗人、画家。年少有为的他十五岁就独自离开家乡蒲州到西京长安和东都洛阳客游,谋取功名)通过资料,你对这几个词有了进一步的理解了吗?(这里的“独”指的是独自一人;长安和洛阳对于他而言就是“异乡”,也就是他乡;身处异乡的王维在诗中称自己为“异客”)
14、《元日》是北宋政治家王安石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描写新年元日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思想感情,充满欢快及积极向上的奋发精神。《清明》这首诗描写清明时节的天气特征,抒发了孤身行路之人的情绪和希望。《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写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远在家乡的兄弟按照重阳的风俗登高时,也在怀念自己。诗写出了游子思乡怀亲之情。
15、古代风行九九插茱萸的习俗,所以又叫做茱萸节。茱萸是一种可以做中药的果实,因为出产于吴越地(今江浙一带)的茱萸质量最好,因而又叫吴茱萸。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登山插茱萸可以驱虫去湿、逐风邪。
16、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阳必饮、祛灾祈福的“吉祥酒”。
17、⑵异乡:他乡、外乡。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
18、每晚9:00群内公布习题答案及解析。
19、寒雁一向南去远,游人几度菊花丛。——邵大震《九日登玄武山旅眺》
20、正音寻节奏,体味诗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