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们以前都犯了知识分子的毛病,以为他们是作践自己,其实完全搞错了,他们是真心觉得这样好看。”李一凡记得有个昆明小伙子说,为了把发型完完整整地带回老家,给大家看,他硬是在火车上坐了三天三夜,连觉也不敢睡。来自广西的Lisa则憧憬着,以后婚纱照要拍两套,一套是“正常的”,可以给人看,另一套是杀马特造型,自己珍藏起来。
2、这是个既松散又团结的群体,成员们互相视为兄弟姐妹。他们既活跃在线上,也会约在本地聚会,最喜欢的娱乐是溜旱冰、KTV,没钱的话就成群结队一起逛公园。
3、不少渴望出名的杀马特找到罗福兴,希望“教主”能介绍自己,于是罗福兴发QQ空间和微博开始收费,从200元到2000元不等;他还曾计划以自己为原型,写一部名为《罗福兴的杀马特帝国》的小说,只不过在第1379字时戛然而止;他说,自己还创立过一个专供杀马特交流的网站,并创办了付费的杀马特排行榜,但“没钱赚,心又累”,很快就卖掉了。
4、韩亚杰是他在石排镇采访到的前杀马特,如今的韩亚杰已经一头短发,但全身却布满花花绿绿的刺青,配上小熊维尼似的憨笑,以及稚嫩未脱的嗓音,显得特别违和。(十一班霸气口号)。
5、校运会十一班口号气势磅礴,奋勇拼搏,雷霆出击,看我十一
6、虽然罗福兴一直维系着和核心qq群成员的联系,但和大部分人自始自终只是网友关系,从没见过。而经历过舆论围剿后,如今的杀马特对任何“非家族”成员都极其警惕,不会轻易跟陌生人接触。
7、杀马特有的早已回归“正常”,有的还坚守着杀马特造型,有的则折中一下,戴上一顶彩色假发。
8、十一班:挥洒着青春的`活力,放飞希望和梦想!
9、在李一凡看来,拍过那么多城乡故事,却始终有种遗憾。
10、李一凡(左一)与罗福兴、肖浪。(摄影:胡雯雯)
11、 团结拼搏,争创伟绩,飞跃梦想,自强不息。
12、罗福兴的成长轨迹也不例外。13岁时书读不下去了,便跟着父亲出去打工。流水线的工作极其枯燥乏味,“人与人之间好像不会交流一样,偶尔说句话,又害怕被领班罚,干脆就不说话了。”每天下班后在qq上跟杀马特群友闲聊,成了他为数不多的快乐时光。
13、活动进行到一半时,肖浪扭头冲出了展厅,过了一会儿才回来。“每句话都像说到了自己心坎上,太心酸了。”他对记者说。采访后半段,他情绪才好起来。“现在玩的人,来了很多00后,我感觉又能找到同类了,希望家族能尽快复兴。”
14、发明班口号:发明创造我能行,争做小爱迪生!
15、 十一一出,谁与争锋,横扫赛场,唯我称雄。
16、第一次跟杀马特去他们的“聚会圣地”石排公园时,李一凡相当震惊。他从来没有想象过,在一个城市边缘的工业区,会有如此多形形色色,来自全国各地的人。
17、但李一凡的反应却是,这样一个没有被精英文化规训过的群体,其做法可谓先锋,而且还呼应了当时一个很重要的主题,叫“反景观社会”,值得研究一番。
18、“他就觉得,你们是不是又要来嘲笑我们?我跟他们说要拍纪录片,他们不懂,很多孩子甚至连电影院也没去过。我只能说,我拍的是长视频,希望把人家冤枉你们的那些事,给一个机会说清楚。”
19、他在采访中了解到,大工厂招聘时,求职者必须经过抽血体检,还要一个个进行身体检查,染发的、打耳洞的全部不要,就连手指弯曲的也不行。“所以现在很多人的头发都是一次性染色的,进厂之前必须洗掉,只能在休息日玩一下。而且他们也留不了那么长的头发了,所以造型比以前小了很多,算是压缩版吧。”
20、 耕耘分秒,勤奋造就天才;积蒿力量,实力铸就辉煌。
21、 11班班训励志口号(精选篇) 干净,安静,团结,精进。
22、许多人会把杀马特跟朋克、非主流等相提并论,但其背后的东西,却可能大相径庭。发源于上世纪70年代的朋克文化,原本是在没落的工业社会后期,年轻人对抗商业化、对抗消费社会的一种风潮。而在中国,许多从农耕文明一下子进入工业社会的孩子,并没有发展出反抗意识。正相反,他们将看到的视觉系符号当成了消费品,靠着一些廉价的东西:网吧、化纤服饰、假发……给自己寻找一种寄托,一种慰藉。
23、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院的学者王斌曾在2015年的一篇论文中分析:“杀马特的主体是晚期80后或90后的农村进城务工人口……除了分布于第二产业里,更集中在服务业之内,如发廊技师、餐厅服务员、快递员等……”
24、 做一个有实力的人,不要让今天的懒惰成为明天的痛。
25、“每到五十一假期,至少会有几万名少数民族聚在那里,载歌载舞,穿着鲜艳的民族服装。因为少数民族打工者没有其他时间可以庆祝自己的节日,只能凑在法定节假日里。”而在这样的环境中,杀马特也显得不那么另类了,他们会穿上最炫酷的行头,顶着精心打造了几小时的发型,像开屏的孔雀一般,在公园里一群群地闲逛、聊天、发自拍。
26、李一凡也这样总结:他们大多是留守儿童、农民工二三代,很小便辍学外出打工,基本活跃在经济发达地区工厂林立的城乡结合部,对社会接触少,依赖网络,但跟玩豆瓣的非主流没有半毛钱关系。
27、随着qq好友呈指数级增长,他建起的“杀马特”群就像病毒一般不断扩大,繁衍出子群,后来还形成了不同的“家族”,比如走冷艳路线的“视觉系”,走阴森鬼魅路线的“血妖系”等。而成员们的网名和交流,都喜欢用“火星文”,所以圈外人很难搜到。
28、校运会口号与时俱进,奋力拼搏,齐心协力,争创一流
29、——李雪松(15岁外出打工,如今在云南洱源开发廊)
30、原以为找到“教主”,其他杀马特便好找了,但李一凡又想错了。
31、罗福兴,这个来自广东梅州,被称为“杀马特教主”的95后男生,据说是当年第一批把这种夸张发型“发扬光大”的人。
32、十一班的班级口号。口号是供口头呼喊的有纲领性和鼓动作用的简短句子,主要用作反复表达一个概念或者目标。不同性质的口号起着不同的作用,请看以下我整理的十一班的.班级口号。
33、 烈火铸就真心英雄,不经历风雨怎见彩虹。
34、杀马特,说起这个十几年前横空出世,曾风靡一时的群体,人们可能还存留着些许印象:夸张艳丽的发型、浓重的眼线唇妆、花哨浮夸的服饰……他们的影响力从网上蔓延到线下,曾引来无数追随者,也惹来了无数吐嘈声。后来,他们被各界“精英”和“主流群体”嘲骂围剿,在论坛中被封号和禁言,甚至当街被揪着烧掉彩色头发……就这样消失在大众视野中。如今,他们偶尔会在短视频上露个脸,招来猎奇的目光,但声势规模早已大不如前。
35、“有个孩子跟我说,厂里机器声音太大,每次下班后要过一两个小时,耳鸣才会消失。在这些地方,自杀,发泄,都是常事,其实杀马特反而成了一种精神慰藉。他们从小缺少父母照顾,又早早辍学离家,杀马特起码提供了一种归属感,一个寻求安慰的地方。”
36、 十一:高一实力最佳,体育健儿,整装侍发!
37、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截至2018年末,中国大陆人口男性比女性多了3164万人。有人口专家认为,上世纪90年代后出生的男性中,平均5个中将有1个找不到配偶,这部分人大多聚集在偏远农村。城郊工厂区的情况也类似:男工是很难找到女朋友的,因为流水线上的女工一般都瞧不上同一条线上的男工。
38、“我让助手写个征集文案,他半天写不出来。罗福兴看了说,我来写吧,然后一句标题:不要押金!第二句:日赚千元不是梦!一发出去,很快就有一堆人来投稿,然后我们20元一条这样收,后来还出现了低收高卖的二道贩子。”
39、来自贵州毕节的肖浪是2015年开始玩杀马特的。他曾在快手上几进几出,如今粉丝积累了近8000个,算是小有名气。在《意外的光芒》展览开幕第一天,肖浪受邀过来,扇子般的银色头发高高竖起,配上一身黑白造型,特别抢眼。当他发现自己是全场唯一杀马特造型的人时,感觉有点尴尬。但一拍照他又开心起来,毕竟这是打工一个月仅有的两天休息日,比较珍贵。
40、但杀马特就不同了,发型和装扮越是出位,就越受女孩子欢迎。“来到石排以后,我才知道杀马特这个东西。”小辉来自云南文山,第一次打工因为年龄不够,还是偷偷用了哥哥的身份证。他留过一头高耸的厚刘海,染成火红色,特别抢眼。“去溜冰场玩时,有好多女孩子都叫我带她,还有很多叫我做她们男朋友,但是我都没答应,毕竟自己家里条件不怎样,怕连累人家,还是有本事了再说……”
41、 六班六班,勇拼第开拓进取,自强不息。
42、 十一:今天的骄傲将从这诞生,明日的太阳将从这里升起!
43、 六班:不轻言放弃,终有一天,我们会展翅高飞。
44、我跟哥们儿说,玩也玩过了,闹也闹过了,以前感觉我是最帅的,发型天天吹,但现在剪掉头发了,因为压力大,怕跟不上社会,什么都要操心。说来说去,都是为了生活。”
45、“你一玩杀马特,就会有人崇拜你,好多人认识你,想跟你一起玩。我们喜欢一帮一帮人出去,在石排公园草坪上拍拍照,去溜冰场,一听音乐就跳舞,喝酒,脑子里什么都没有,就是开心。
46、 十一:挥洒着青春的活力,放飞希望和梦想!
47、李一凡第一次见到的“教主”,并不如想象中那般飞扬跋扈。眼前的罗福兴安静,瘦弱,一头浓密的黑发剪得干净利落,穿着也颇为低调。除了手指关节和领口露出的刺青,他看起来和任何一个小镇青年一样。
48、“来到这样一个陌生的城市,这些孩子心里是怕的。留着杀马特发型,一身刺青,多少能有点安全感,起码不会被人欺负。”李一凡回忆,他们几乎每段采访都是夜里10点以后才拍的,因为要等杀马特们下班。在这种连路灯都没有的荒郊小镇,那种贫瘠感是无法形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