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习近平指出,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国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来在青年。新时代中国青年处在中华民族发展的最好时期,既面临着难得的建功立业的人生际遇,也面临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的时代使命。新时代中国青年要继续发扬五四精神,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不辜负d的期望、人民期待、民族重托,不辜负我们这个伟大时代。(五四时期的口号有哪些)。
2、习近平强调,五四运动以全民族的力量高举起爱国主义的伟大旗帜。五四运动,孕育了以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为主要内容的伟大五四精神,其核心是爱国主义精神。爱国主义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华民族团结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纽带。历史深刻表明,爱国主义自古以来就流淌在中华民族血脉之中,去不掉,打不破,灭不了,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维护民族独立和民族尊严的强大精神动力,只要高举爱国主义的伟大旗帜,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就能在改造中国、改造世界的拼搏中迸发出排山倒海的历史伟力。
3、1961年吴宓自重庆到广州看望陈寅恪,在日记中写道:“寅恪兄之思想及主张毫未改变,即仍遵守昔年‘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之说。”可见对“中体西用”之说陈寅恪一直持赞同态度,但他只是借用这一术语表明自己对如何接受外来文化、如何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即应以我为主、外来文化应当为我所用,也即吴宓在上述一段引文后所加的“中国文化本位论”。
4、习近平对新时代中国青年提出6点要求。一是要树立远大理想,树立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到新时代新天地中去,让青春在创新创造中闪光。二是要热爱伟大祖国,听d话、跟d走,胸怀忧国忧民之心、爱国爱民之情,以一生的真情投入、一辈子的顽强奋斗来体现爱国主义情怀,让爱国主义的伟大旗帜始终在心中高高飘扬。三是要担当时代责任,让青春在新时代改革开放的广阔天地中绽放,让人生在实现中国梦的奋进追逐中展现出勇敢奔跑的英姿,努力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四是要勇于砥砺奋斗,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在劈波斩浪中开拓前进,在披荆斩棘中开辟天地,在攻坚克难中创造业绩,用青春和汗水创造出让世界刮目相看的新奇迹。五是要练就过硬本领,增强学习紧迫感,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努力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努力提高人文素养,以真才实学服务人民,以创新创造贡献国家。六是要锤炼品德修为,自觉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追求更有高度、更有境界、更有品位的人生,让清风正气、蓬勃朝气遍布全社会。
5、1919年1月,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胜国在法国巴黎召开“和平会议”,即“巴黎和会”。4月底,和会在英、美、法等帝国主义国家操纵下,悍然决定将战前德国在中国山东攫取的一切权益转交给日本。对废除二十一条条约,则借口不在会议讨论范围之内,完全予以拒绝。
6、他们打出“誓死力争,还我青岛”、“收回山东权利”、“拒绝在巴黎和约上签字”、“废除二十一条”、“抵制日货”、“宁肯玉碎,勿为瓦全”、“外争主权,内除国贼”等口号并且要求惩办交通总长曹汝霖、币制局总裁陆宗舆、驻日公使章宗祥,学生游行队伍移至曹宅,痛打了章宗祥。
7、 弘扬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五四”精神。
8、在陈寅恪看来,所谓“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就是在吸收外来文化时坚持以我为主,所谓“体”有主体、基础、主干之义;而所谓“用”则既有实际之用途,同时也有抽象之用,即可以用来对“中学”主体进行改造,禅宗的产生与流传即为一例。张之洞等早期“中体西用”论者认为“中学为体”这一点不可改变,西学只有实用价值,不能进入中学主体内部,显然陈寅恪的认识早已超越他们。
9、弘扬五四精神,奉献火热青春,争当时带青年先锋
10、记得在返回修水县城时,我们决定步行,选择了一条比较近却极为坎坷的山路,据朋友说当年陈寅恪的祖辈如果要去县城,很可能就走的是这样的山路。我至今记得走那山路的艰险,因为很多地方根本没有路,要靠朋友用手里的竹竿拨开密密的草丛,顺便吓跑可能藏在里面的毒蛇,当时正是盛夏,我们走不多远就已大汗淋淋,随身携带的一瓶水很快就被喝完。也就在那一刻,我深刻体会到一个家族走出深山的艰难。作为客家人,陈氏家族依靠他们的辛勤和智慧,由一个棚户之家到耕读之家,再由耕读之家到仕宦之家,最终成为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文化世家。陈家数代人为此付出了多少心血无法衡量,他们所走过的道路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很多中国农民的梦想,只是能够让梦想变为现实者少之又少。
11、当陈寅恪提出“取珠还椟”时,正是五四时期;当他提出“新瓶旧酒”时,是20世纪30年代初期。事实上,在20世纪30年代真正提出有价值的思想并足以对抗“全盘西化”论者是代表新传统主义的新儒家。虽然新儒家也强调要站在中国文化本位的立场上,但他们心目中的“本位”有一个具体的内涵,即传统的伦理道德规范及其内在的哲学精神。而且新儒家在论证传统文化有继续延续的必要性时,能够站在历史与哲学的高度,以人类发展和文化演变的普遍规律来论证继承传统的合理性,强调继承传统不是仅为了延续传统,而是为了重建民族文化,重塑民族精神。所以他们当中如冯友兰就提出对传统文化的“抽象继承法”,显然他们的用意就在于要在现代社会中重新阐释并建立新的文化规范,而其内涵与精神是承接传统文化的,也即为传统文化之“旧酒”制造一个恰当的“新瓶”。对此陈寅恪非常赞同,才欣然把自己的“旧酒”注入冯友兰的“新瓶”,希望冯友兰等人的尝试能够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