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庞涓和孙膑
1、公元前372年,卫伐齐,取薛陵。
2、孙膑假装发疯,躲避了杀身大祸,后来,孙膑逃回齐国,齐威王很佩服孙膑的才能,对他大加重用。
3、从此,庞涓一与孙膑交手就心惊胆战。后来,孙膑利用减灶法的战术,彻底打败了庞涓,并使庞涓饮剑自杀。
4、孙膑谦虚勤奋,深悟兵法真谛,又纯朴厚道;庞涓则生性奸诈,仅得兵法皮毛,又贪恋功名。后来,孙庞同投魏国,皆辅佐魏惠王。庞涓嫉贤妒能,唯恐失去宠信,于是设计陷害孙膑,孙膑惨被剔骨黥面。
5、庞涓收拾好残兵败将,狼狈地逃回了大梁。
6、看你说的是什么水平了。孙膑庞涓都是搞军事的,商鞅是搞政治的,就军事水平而言,孙膑>庞涓>商鞅,就政治水平而言,商鞅最强,其余二者不分明
7、第二天,他又追到齐军扎过营的地方,再叫人一点,发现煮饭用的灶减少了一半。他高兴地说:“看来已有不少齐军逃跑了。”
8、桂陵之役和马陵之役,都是孙膑指挥的两场大战。正是通过这两场大战,使得孙膑击败了庞涓,并且斩杀了庞涓。
9、当时,齐国主帅田忌对孙膑言听计从,魏国主帅是庞涓,因此这一战相当于两人直接交手。
10、田忌赛马的典故,大家都耳熟能详。孙膑仅略施小计,已让齐威王折服。当时天下大局,魏国经文侯革新,正崛起于三晋大地;齐国任邹忌为相,逐渐复苏昔日锋芒。齐魏直接交锋,已经不可避免。不久,一场同窗间的恩怨,借助齐魏争锋背景,演绎出了孙庞斗智。
11、然而,庞涓内心这一阴暗面,后人如何得知?总不至于庞涓主动说“我不如孙膑,所以要废掉孙膑”,这岂不是自坏名声吗?所以,司马迁这一段描述庞涓目的的记载被后人质疑。
12、庞涓还以巧言蒙蔽,欲骗孙膑所学兵书。幸亏童仆实情相告,孙膑才如梦方醒,佯装疯癫,保全性命。后得齐使搭救,侥幸逃到齐国.
13、前352年,魏惠王调用韩国的军队击败包围襄陵的齐、宋、卫联军,齐国被迫请楚国大将景舍出面调停,各国休战。前351年,魏惠王与赵成侯在漳河边结盟,撤出赵国首都邯郸。大约在此时齐国将庞涓释放,使其回魏再度为将。
14、其实,以这支部队的实力,不能撼动大梁分毫,他们的任务主要是恐吓魏惠王,促使其急令庞涓回援。君命不可违,庞涓也不敢违。于是,他只能抛弃辎重,选拔精兵连夜返回。可以想象,魏军由于长期攻赵,其精神压力已经接近崩溃;再加上轻车简从造成的给养不足,当这支长途跋涉的疲惫之军抵达桂陵战场时,基本上丧失了斗志。结果,庞涓被生擒,齐军取得了大胜。
15、孙膑预料他当天晚上可以赶到马陵。于是命令士兵把大树砍倒,堵塞道路,只留路旁一棵大树,削去树皮,在光光的树身上写了这样几个大字:“庞涓死于此树下。”又命军中弓箭手,埋伏两旁,就在那天晚上,庞涓果然赶到马陵。他走到那棵大树底下,见道路被树堵塞,就命人搬树。
16、庞涓怀疑孙膑装疯,就把他关进猪圈。看守孙膑的老狱卒心眼很好,他与老伴商议后,把糯米用乌树叶浸泡后煮熟捏成小团子给孙膑。庞涓以为孙膑在吃猪粪,就放松了对他的看管。后来,齐国派人把孙膑救了出来,孙膑在齐国大展鸿图,打败并杀死了庞涓。孙膑能够活下来并报仇雪恨全是因为有乌米饭。从此,每年立夏之日,人们也竞相吃乌米饭以求得庇护。老一辈的人还有一种说法,立夏日吃了乌米饭,整个夏天都不会被蚊子咬。
17、打这以后,孙膑的名气传遍了各诸侯国。他写的《孙膑兵法》一直流传到现在。
18、此战后,魏国实力逐渐转向衰落,孙膑也因为这一战而扬名天下。
19、《史记》记载,庞涓和孙膑本是同门,两人曾一同师学于鬼谷子先生。后来,庞涓嫉妒孙膑之才,怕其威胁自己在魏国的权位,乃设计诬陷并“断其两足而黥之”。
20、齐国使者觉得孙膑不同凡响,于是偷偷地用车将他载回齐国。逃奔到齐国的孙膑得到了田忌的赏识,于是他寄居于田忌门下担任门客。
二、庞涓和孙膑谁更厉害
1、齐威王采纳段干朋的建议,兵分两路,一路齐军围攻魏国的襄陵,一路由田忌、孙膑率领救援赵国。公元前353年,齐军兵分两路,一路与宋国景敌、卫国公孙仓所率部队会合,围攻魏国的襄陵。一路由田忌、孙膑率领救援赵国。
2、庞涓和孙膑都是师出同门,原本是相亲相爱的师兄弟,而且孙膑也是庞涓举荐到魏国的。或许举荐之初,庞涓并没有料到孙膑居然有如此卓越的军事才能,没有想到孙膑的到来会威胁到他在魏国的地位。后来,孙膑一次次立下战功,让曾经荣耀的庞涓此时却成了普通人。眼见孙膑并无低调收敛,落差之下,庞涓才对孙膑怀恨在心,设计将孙膑变成了残疾,但从头到尾,庞涓并没有想过杀掉孙膑。
3、孙膑与庞涓的故事记载于西汉司马迁《史记·卷孙子吴起列传》。
4、次年,赵国派使者向齐、楚两国求救。齐威王召集大臣们商议,邹忌反对救援,而段干朋则建议齐威王分兵一路向南攻打襄陵(今河南省睢县)来疲劳魏军,然后趁魏军攻破邯郸后救援赵国,这样既救援了赵国,又同时削弱了魏、赵两国。
5、孙膑主张积极地做好战争的准备工作来获得胜利,这样才能做到以战争抑制战争。他指出政治和经济条件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基础,“强兵”必先“富国”,只有具备强有力的政治和经济作为后盾才能做到“事备而后动”。他又指出民心军心是取得战争胜利的决定性因素,所以战争必须顺应民心军心,要做到“得众”、“取众”。
6、孙膑的军事思想主要集中于《孙膑兵法》。在战争观方面,孙膑主张重视、慎重地对待战争。他强调战争是国家政治生活中解决问题的一种重要手段,只有以强有力的武力作为保障,才能够使国家安定、富强。但是他反对穷兵黩武,指出作战胜利能够挽救濒临灭亡的国家但战败也同样会失去土地、危害社稷,一味好战必然会灭亡,自取其辱,所以必须慎重地对待战争,不可不用也不可滥用。
7、孙膑来到魏国之后,充分发挥了惊人的军事才能,帮助魏国打了一次又一次的胜战,魏王和满朝文武对孙膑佩服之至,礼遇有加。这一切本该都是庞涓所享有的殊荣,如今因为孙膑来了,庞涓的光环渐渐被遮盖,于是庞涓起了杀心。
8、庞涓发现齐国军队这么没有战斗力,为求功名,决定回援大梁,先把齐军尽数歼灭,再回来灭了赵国!
9、战国初期魏国名将。相传与孙膑同拜于隐士鬼谷子门下,因嫉妒孙膑的才能,恐其贤于己,因而设计把他的膝盖骨刮去。
10、可以说庞涓一连打了十几章,都胜利里,
11、孙膑和庞涓分别是齐国人和魏国人,拜师路上偶遇,并结为兄弟,同拜师鬼谷子学艺,学习兵法,孙膑和庞涓两人性格却不相同,孙膑为人善心实在,庞涓为人险恶人心狠,学艺中听到魏国正在招贤纳士,庞涓觉得机会来了,自己学的东西足可以独当一面,可以得到高官厚禄和国王的赏识。
12、后来在马陵之战中,庞涓中了孙膑埋伏,此时他已被齐军击败,暮色之中,他隐隐发现一株大树被剥去了皮,并被刻上了字。他命人燃起火把,发现上面刻的是庞涓死于此树之下,然后齐军伏兵四起,万箭齐发,魏军大败,庞涓自知失败无可挽回,于是引剑自刎,死前叹道:遂成竖子之名!齐军马陵一战不光杀死魏军将领庞涓,还俘虏了魏国太子申。孙膑一战成名,庞涓死在马陵道,也应验了“遇马而卒”。
13、马陵之战后,老对手庞涓死去,孙膑却也突然神秘失踪,从此史无记载,留下了无数猜想,比如:隐居山野了此残生,遭人陷杀,去了楚国(邹忌陷害,田忌出逃楚国,孙膑或跟随)等。总之,一代超级军事天才,在人生最辉煌的时刻,却又消失不见,留下了无数遗憾!
14、《孙膑兵法·擒庞涓》:于是为之。庞子果弃其辎重,兼趣舍而至。孙子弗息而击之桂陵,而擒庞涓。
15、庞涓先于孙膑在魏国得到了重用,并把同门师弟孙膑介绍到魏国,有的说是庞涓嫉妒孙膑的才华,将师弟骗到了魏国加害的。孙膑到了魏国之后,师兄弟俩一开始关系很好!
16、公元前342年,孙膑对战庞涓,庞涓兵败在马陵道,庞涓也想起了老师鬼谷子的话语“遇马而瘁”,便拔出剑自刎了。
17、验收柴火时间到了。鬼谷子走到二人柴垛跟前,庞涓指着大堆柴火说:“请老师查点,足足一百担有余”。
18、下签卯宫:(孙滨困庞涓)眼前欢喜未为欢,亦不危时亦不安;割肉成疮为甚事,不如守旧待时光。诗意:此卦割肉成疮之象。凡事只宜守旧待时。(补疮本作成疮。)解曰:知止则止。知宽自宽。割自身肉。疾痛一般。故事:战国。孙膑齐人。庞涓魏人。同师事鬼谷子。孙膑之学优於庞涓。涓为魏将。与膑斗智。输而忌之。乃以计刖其足。后孙膑假作颠狂。得脱归。齐威王以(膑)为师。将兵伐魏。用减灶添兵之法。赚庞涓。追至马陵道。伏弩射死。此为下签,意为楼主心高、求完美,时运不佳,要搞好人际关系,把握好自己的感情事。要到七八月才能时来运转。
19、傍晚时分,庞涓大军果然追击到此,进入谷中,有兵士报告说前路被堵,庞涓点起火把前去查看,只见树上八个大字“庞涓死于此树之下”。才恍然大悟,大呼:我中计也!正欲带兵撤退,却也来不及了。齐军万箭齐发,魏军兵士死伤无数,庞涓自知,今日陷入谷中,再无生还可能,于是便拔剑自刎,身死马陵道中。
20、可以,到马岭道打黑骷髅就可以掉的。那个东西很容易打,但是任务需要用一个。多余的还是要卖掉的。
三、庞涓和孙膑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1、孙彬成功欺骗庞涓的时候,终于被孙彬介绍到峡谷地带。之后孙彬剥下树皮,在上面写着庞涓死在这棵树下。庞俊到达这片森林时,没有树皮的叶子引起了庞俊的关注。但是好奇心并不仅仅是可以杀死猫。也可以杀了庞俊。准庞涓去看后,弓箭手开始寻找正确的位置。最后看到那个方向有灯光时,开始乱射箭。当然,最终没有开枪打方娟,但也抓住了方娟。庞娟终于自杀了。我们看的电影作品中,大部分都是对此加工艺术的,方熙在树上写了什么,乱箭射死他的桥段。
2、孙膑是齐国人,庞涓是魏国人,二人年龄相差无几,师从鬼谷子。一开始的时候,两人的关系十分融洽,一起吃住,都是学的兵法谋略。也许孙膑的天分比庞涓高一些,常常可以触类旁通,领悟能力极强,而庞涓固然也不错,只比孙膑差一些。时间一长,庞涓心中就开始嫉妒了,觉得孙膑以后是个潜在的威胁,但他这个时候的他还不敢对孙膑怎么样。
3、孙膑其本名孙伯灵(山东孙氏族谱可查),是中国战国时期军事家,华夏族。出生于阿、鄄之间(今山东省菏泽市鄄城县北),是孙武的后代。
4、但是孙膑不会像庞涓一样,到处征伐,也不会为了私仇而兴兵伐魏。故而,两人一直也未在战场上碰面,直到十三年后。当年的仇敌,赵魏两国竟然联手起兵攻韩。韩国在战国七雄之中一直处于弱国状态,虽然申不害的变法让其国力稍有提升,但是面对两国联军,韩国也只能向别国发出求救,此时的各国都忙于自己的事情,只有齐国起兵前来。
5、此后发展果然如孙膑所料,庞涓带兵回援途中,中了孙膑的埋伏,魏军大败,庞涓本人也被生擒。
6、孙膑把一根扁担两捆柴火指给老师。
7、老师听后点点头说:“嗯,有道理,有道理,很好,很好”。
8、和上次救赵一样,齐军这次答应的也很干脆。这一次,孙膑还是军师,制定的对敌战术也和上次如出一辙。所不同的是,这一次齐军打得很认真,险些攻破了大梁城防。庞涓不敢怠慢,赶紧带兵回援。韩都新郑至大梁的直线距离约为60公里,魏武卒一个冲锋便可赶到。孙膑估计魏军将至,遂命齐军撤围。为诱使齐军坚持不懈的追击,孙膑将十万人用的军灶在三日内缩减到了三万,给庞涓造成了一种齐军士卒不断溃逃的假象。那么庞涓还会不会上当呢?因为这次魏军的统帅是太子申,庞涓只是大将,所以有人提出了这么一种观点:庞涓主张小心谨慎地尾随,但毫无军事经验的太子申唯恐齐军溜掉,便以权压人迫使庞涓大踏步向前追击。总而言之,魏军又上了孙膑的当。在一个叫马陵道的大峡谷内,齐军再次伏击了魏军。
9、齐相邹忌认为不应救韩。田忌则提出,如果不救韩国,则韩国很快归附魏国,使得魏国实力更强。这样对齐国不利,所以他主张尽快援救韩国。
10、需要说明的是,孙膑与庞涓的确是同门,但一同拜师鬼谷子,却是《东周列国志》和《孙庞斗志演义》等历史小说中的说法,正史中没有记载!因此,鬼谷子判断两人谁更强的传奇故事,纯属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11、孙膑真名没有记载,后世之所以都叫他孙膑,是因为他生前遭受了一种非常严重的刑罚,被庞涓挖去了髌骨,所以史料中记载他的名字为孙膑。
12、因此,通过现有正史资料,很难说孙膑就一定100%的强于庞涓,但银雀山汉墓出土的《孙膑兵法》,却解开了这一谜团,因为这是两人直接的交锋!
13、孙膑对田忌说:“现在魏国把精锐的兵力都拿去攻赵国,国内大多是些老弱残兵,十分空虚。咱们不如去攻魏国大梁。庞涓听到了,一定会放弃邯郸,往回跑。我们在半道上等着,迎头痛击他一顿,准能把他打败。”
14、孙膑忠厚的性格,再加上他是孙武的玄孙,而此时庞涓已离开,鬼谷子将孙子兵法传授给孙膑可以说是天时地利人和.再加上孙膑为人厚道好学,而且不急不躁,成功毕业,而此时的庞涓已经是魏国的大将军,早已忘记曾经对同门师兄许下的诺言。
15、咱们今天要说的是“围魏救韩”,同样的策略,同样的方法。魏国派庞涓去攻打韩国,孙膑却直奔他的老巢,魏王就赶紧让庞涓回来打孙膑。孙膑看见庞涓带大部队来了,就一步步往后撤退,庞涓呢,故计也是因为上次的战败,这次想报仇,就紧跟孙膑的部队,想一举歼灭。
16、而且孙斌还能很快的想出策略来对付他。
17、不过,齐国俘虏了庞涓,却没有处死他,而是又放了回去。最终,10多年之后的马陵之战,或许庞涓不想再度成为俘虏,于是在败局已定的情况之下,骂了一句“遂成竖子之名”,就此拔剑自刎。
18、庞涓这个人格局太小了,是个十足的小人。
19、公元前354年这个机会终于来了,赵国进攻卫国,迫使卫国区服于他,但卫国原来是入朝魏国的,如今赵国却想让其背叛魏国亲附于自己,魏惠王是个十分好面子的人,觉得赵国这样做是根本不把自己放在眼里,不由觉得恼火,于是决定派庞涓讨伐赵国。不到一年时间里,庞涓就攻到了赵国的国都邯郸。此时,赵国邯郸城危在旦夕,赵王一面派人固守,一面派人前往齐国求救。
20、他在魏王面前说孙斌的坏话,把孙斌说成小人。
四、战国时期庞涓和孙膑
1、在我国西周至春秋时期,车战是主要的作战形态,其作战样式就是“阵而后战”,即敌对双方提前列好阵势,而后再正面交锋,一战而决胜负。典型的例子如公元前707年的周郑繻葛之战,郑庄公就是将中军和左、右布成倒“品”字形的“鱼丽之阵”来对抗周天子由左、中、右布成的“品”字形军阵,然后先击破周军薄弱的两翼,后集中兵力击败其中军,从而取得胜利的;再如公元前632年的晋楚城濮之战,楚军追击主动退却的晋军九十里,但在最后决战时还是等到晋军列好阵势才发动的攻击。
2、胜出的总是孙斌,这样庞涓就不高兴了。
3、从史料上看,孙膑与庞涓之间,除了上述两件事之外,还有一次沙场直接交锋,即桂陵之战。所谓桂陵之战,即是魏国庞涓率军围攻赵国邯郸,齐国后来采取围魏救赵的战略,不去救助赵国,而是围攻魏国,促使庞涓回兵救援。
4、庞涓叫兵士拿火来照。有几个兵士点起火把来。趁着火光一瞧,那树瓤上面写的是:“庞涓死于此树下。”庞涓大吃一惊,连忙吩咐将士撤退,已经晚了。四周不知道有多少箭,像飞蝗似的冲魏军射来,一时间,马陵道两旁杀声震天,到处是齐国的兵士。原来这是孙膑设下的计策,他故意天天减少炉灶的数目,引诱庞涓追上来。他算准魏兵在这时辰到达马陵,预先埋伏着一批弓箭手,吩咐他们只等树下有火光,就一齐放箭。庞涓走投无路,只得拔剑自杀。齐军乘胜大破魏军,把魏国的太子申也俘虏了。
5、第面对这一局势,田忌急了,但孙膑却建议:“请遣轻车西驰梁郊(轻装战车直奔都城大梁城郊),以怒其气。分卒而从之,示之寡”。总之,孙膑是制造一个假象:齐国兵力单薄,却胆子很大,骚扰了魏国都城。
6、至于孙膑功成名就之后隐居深山,专注于研写《孙膑兵法》(该书的竹简本于1972年2月在山东临沂银雀山一号汉墓出土),为我国的军事理论研究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7、孙膑让田忌一面派出轻装战车,直捣魏国首都大梁的城郊,激怒庞涓迫使其率军回援;一面让田忌派出少数部队佯装与庞涓的部队交战,故作示弱使其轻敌。
8、而孙膑则认为,韩国现在还有力量与魏国抗衡,而且魏军士气正旺,不如先答应韩国,让其奋力抵抗牵制魏军,等到魏军实力被削弱时再出击救援。
9、这样的和谐氛围在庞涓学成下山之后被打破了。孙膑因为天赋甚高常常比庞涓懂得更多,而且他学习时间更长,水平比庞涓高许多。庞涓难免对孙膑这种别人家的孩子产生嫉妒之情,而后扯出一大段问题。
10、庞涓和孙膑,都是鬼谷子的高徒。至于鬼谷子是何方神圣,其实历史上并没有给出定论,因为这位师傅实在是太厉害,所教出来的徒弟,个个都是可以改变世界的人。
11、孙武甚至还写了一本《孙子兵法》流传后世,所以孙膑之所以对军事学比较感兴趣,那是有祖先福泽传播下来的。
12、孙膑建议田忌,不要与魏军的主力进行正面冲突,如今的魏军士气正盛,正面冲突于我军不利。如今魏军主力皆集结于邯郸城外,国内必然空虚,不如遣一支弱旅佯攻魏都大梁前的襄陵,以麻痹魏军,同时齐军主力绕过襄陵,直捣魏都大梁。邯郸城外的魏军得知,国都大梁被围,必然回援,齐军可在其回援的要道桂陵设下埋伏,则此战必胜。
13、魏王就信了,让庞涓自觉处理孙斌。
14、在他看来,只有去魏国才能实现他的抱负。
15、不久之后就出现了微魏国的大将军庞涓率领军队包围了赵国首都邯郸的事,这时候赵国向齐国求援,齐威王命令田忌为将军孙膑为军师,率军救援赵国,这个时候孙膑建议田忌率领军队直接攻击魏国的都城大梁。这时候远在赵国的庞涓,听说自己的都城被包围立即回师救援,这个时候孙膑将自己的军队埋伏在庞涓回来必须经过的道路两边,就这样当庞涓风尘朴朴的带领军队准备赶回去救援的时候,埋伏在路两边的齐军趁势杀出,庞涓没有想到齐军会在此埋伏,很快被打败。
16、后世之人知道这段历史,还是通过司马迁所著的《史记》了解的,即便司马迁秉承着史家求实的精神所记载与事实相符,但也难保不会遗漏了一些细节之处。
17、尽管孙膑严重影响了庞涓在魏国的地位,但庞涓也不能够直接杀死孙膑。因为他们二人师出同门,情同手足,如果庞涓直接杀掉孙膑,会被天下人所不耻,会让他的个人形象遭到毁灭性打击,无法立足,他也更加难以统帅军队,让士兵们跟着自己卖命。
18、后来齐国的使者发现了孙膑,认为这人有大才,便暗地里把他偷运到齐国。被齐威王拜为军师,成为庞涓最具威胁的对手。
19、桂陵之战并没有击溃魏军主力,齐国也没有正式进攻魏国首都大梁,赵国首都邯郸仍为魏国所占领。
20、孙膑用围攻魏国的办法来解救赵国的危困,这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很有名的战例,被后来的军事将领们列为三十六计中的重要一计。围魏救赵这一避实就虚的战法为历代军事将领所欣赏,至今仍有其生命力。
五、庞涓和孙膑是哪个朝代
1、可怜的孙膑,本打算驰骋疆场,像庞涓一样,成为王国的大将军。可是现在他出师未捷就成了残废,再也没有办法带兵打仗了。结局:孙膑用脑子击败了庞涓,却也看破了红尘。孙膑虽然成了残废,可是脑子还在,所以他知道自己该怎么去改变命运。双腿站不起来已经成为事实,他不能再这么自暴自弃下去,所以孙膑开始退到幕后,成为将领背后出主意的军师。
2、庞涓果然信以为真于是带兵追逐齐军,就在路上他发现了,军队做饭用的土灶数量变得越来越少,于是他断定大部分齐军都已经逃脱,所以他抛下了自己的步兵,只率领自己的骑兵进行追击。追击到一个叫马陵的地方的时候,再次遭遇了孙膑的埋伏,这一次庞涓没有那么幸运,他被乱箭齐发的齐军射死在马陵道上。
3、孙膑又建议士兵在第一天挖供给10万人吃饭的灶坑,第二天减少到可供5万人吃饭的,第三天再减少到可供3万人的。庞涓勘察后非常高兴,认为齐军胆小,已经有一半以上士兵逃走了,就亲自率领精锐部队在后面加紧追赶。
4、齐军乘胜追击,正好太子申率领的后续大军赶到。秦军俘虏了太子申,取得全面胜利。历史上称这次战役为“马陵之战”,这一战中所用的计策被称为“减灶之计”。
5、这位齐威王并不是我们所熟知的姜子牙的后裔,他的祖先是春秋时期因国中内乱而逃奔至齐的陈国公子完。齐桓公给他的待遇很优厚,不仅封他为官,还赏赐了封邑。公元前643年,齐桓公去世,桓公的五个儿子公子无亏、公子昭、公子潘、公子商人、公子元,为争夺君位曾进行了相当长时间的内战。到了公元前554年至公元前545年,齐国更是接连发生了崔杼弑君和庆封专政的重大变故。自此,齐国公室威风扫地,心怀叵测的田氏家族趁机崛起,并走上了长达百余年的夺权之路。公元前386年,田氏家族的掌门人田和彻底取代齐国末代君主康公。越二年,田和去世,田侯剡继位。十年后,田和次子田午弑君自立,是为齐桓公。谁知,这次宫廷政变,不但引起了国内政局混乱,还招致了诸侯的武装入侵。
6、唐德宗时将孙膑等历史上六十四位武功卓著的名将供奉于武成王庙内,被称为武成王庙六十四将。宋徽宗时追尊孙膑为武清伯,位列宋武庙七十二将之一。
7、在《史记》中记载:是孙膑率领着齐国大军,直接兵围了魏国王都大梁,而此时魏国国内兵力空虚,正在功打赵国的庞涓被逼无奈,只好率军急速回防大梁。
8、当然是孙膑,孙膑诚心好学,深得鬼谷子赏识,将绝技授之;庞涓虚的,偷奸取巧,急功近利,忌贤妒能而终无能,后至被乱箭射身而亡。
9、孙膑却在桂陵(一说山东菏泽,一说河南长垣)伏袭,打败魏军,并生擒庞涓。孙膑在此战中避实击虚、攻其必救,创造了“围魏救赵”战法,成为两千多年来军事上诱敌就范的常用手段。
10、孙膑本名孙伯灵,这个名字可就没那么出名了。那么是谁让他变成了孙膑呢?这个人就是他的好师兄庞涓。
11、还说,孙斌的抱负就是振兴齐国,他早晚会回到齐国去的。
12、你学过历史肯定知道一些历史典故,比如春秋战国时期的庞涓和孙膑,这两个人都是鬼谷子的徒弟,他们俩一起学习兵法,共同效忠魏王,但是庞涓嫉妒孙膑的贤能,加害于他,最后却被孙膑设计射死
13、逃离魏国的孙膑决心辅佐齐国,正式与庞涓拉开了两国大战,终究庞涓技不如人,被孙膑设计灭于马陵道,刚好印证了鬼谷子的那句:遇羊而荣,遇马而瘁,可叹举世无双的同门师兄,最终却落得个如此结局。孙膑是战国时齐国人,他曾和庞涓一道学习兵法。后来,庞涓到魏国做了将军,庞涓妒忌孙膑的才能,把他请到魏国,暗中却在魏惠王面前诬告他私通齐国。魏惠王大怒,命人把孙膑的膝盖骨挖去,还在他脸上刺了字。孙膑假装发疯,躲避了杀身大祸,后来,孙膑逃回齐国,得到齐王的重用。后来庞涓领兵攻打齐国,孙膑用计杀了庞涓。当年的恩怨,终于可以有个了断。
14、所以,做人一定要大度点,
15、孙膑认为魏国长期攻打赵国,主力消耗于外,老弱疲惫于内,国内防务空虚,应当采用声东击西、围魏救赵的战术,直捣魏国首都大梁迫使魏国撤军,魏国一撤军,赵国自然得救。
16、公元前354年,魏惠王派庞涓进攻赵国,围了赵国的国都邯郸(今河北邯郸西南)。第二年,赵国向齐威王求救。齐威王想拜孙膑为大将,孙膑忙推辞说:“不行。我是个受过刑的残废人,当了大将,会给人笑话。大王还是请拜田大夫为大将吧。”
17、而庞涓也终于如愿,当了大魏国统兵的一把手。
18、庞涓还试图偷偷夺取孙膑祖先给他留下的《孙子兵法》,并趁机要了自己师兄的命,让世上再无威胁自己的人。
19、他每一次打仗前所想的,孙斌都能想到。
20、后来发现孙膑比自己的才华高,便心生恶意,设计谋害孙膑,使得孙膑膝盖骨被挖掉,并想把兵书十三篇得到手后,便将其除掉,后被孙膑察觉,腿跑不了便用兵不厌诈之计“装疯“”忍辱负重拖延时间。
六、庞涓和孙膑
1、甚至有人认为什么商鞅、李斯、白起等等所有战国名家,由此我推断,鬼谷子或许是一个学校的名字,这个学校里面有很多专业,跟现在的大学一样,所以大家都是师从鬼谷子。01庞涓和孙膑,倒是跟他们的老师,学习了同样的专业,那就是军事学。其实我觉得庞涓是比较励志的人物,你回想一下古代庞姓的大人物都有谁?除了庞太师,可能大家很少再想到其他人了。
2、后孙膑设计,先后两度大败庞涓指挥的魏军,第一次是魏国围攻赵国都城邯郸,赵国向齐国求救,孙膑认为魏国全力攻赵,国内肯定空虚,齐倘若趁机进攻魏都大梁,魏军必然回师自救,邯郸之围自然解除,田忌采用这一战略,在桂陵设伏袭击,大败魏军,这也是历史上有名的,围魏救赵,之战。第二次,魏国进攻韩国,韩国向齐求救,孙膑仍采用过去的战略,直接攻魏,魏回军迎战,孙膑利用魏军轻齐心理,假装怯战,向后退却,并在马陵设伏,一举歼灭十万魏军,庞涓最终被杀,万箭穿心,死于马陵,孙膑战胜庞涓,这也就是著名的,马陵之战!???
3、齐国大战略是派田忌率8万大军围魏救赵,但不是简单的直奔魏国都城大梁,如果简单的围困大梁:一是齐军攻不下大梁都城,二是魏国国内也有留守部队,不小心反被击败。孙膑的计谋可谓神鬼莫测,简单的说有三步妙棋!
4、然而,银雀山汉简中的《孙膑兵法》,却比较详细描述了孙膑的计谋,以及庞涓的动向!从银雀山考古发现来看,孙膑对魏军和庞涓心理把握之准,让人高山仰止!
5、庞涓上前一看,果然见道旁的树全砍倒了,只留下一棵最大的没砍,细细瞧去,那棵树的一面还刮去了树皮,露出一条树瓤来,上面影影绰绰还写着几个大字,因为天色昏暗,看不清楚。
6、孙膑是齐国阿鄄地方人,春秋时期“兵圣”孙武的后裔,曾与庞涓一起同鬼谷子学习兵法。他们之间结仇源于庞涓的妒贤嫉能,把孙膑视成自己权力路上的绊脚石。
7、庞涓又会见孙膑,说他即使给楚王抄录了兵法,楚王还是不会放过他,不如为他抄写一部兵法,他可以帮助孙膑逃离楚国
8、庞涓在想若是长期以往,自己魏国主将的位置将会不保。
9、成了残废的孙膑,依旧还是被庞涓圈禁在城里,多亏了齐国人的帮助,他才从魏国逃脱。从此这两个师兄弟成了一生中,最大的仇家。
10、孙膑是战国时齐国人,大军事家孙武的后代。他早年曾和庞涓一道学习兵法。
11、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孙膑
12、次日天不亮,庞涓就持斧上山,拼命地砍呀砍。直到红日西坠,月上东山。第三天又砍,第四天又砍……砍了又运,总算把百担柴运下山来。
13、就在这种情况下生孙膑一度非常失落,很多时候他想到了自杀,可是想到自己还有一身的才能没有施展,还有自己如此的深仇大恨没有报仇,于是他坚忍下来。正巧当时齐国有使节出使魏国,听说了这种情况,也知道孙膑是一个身负大才的人,于是偷偷的把他塞进了自己的马车里边,悄悄地带回齐国。回到齐国的孙膑受到了齐王的热情招见,在和孙膑的聊天过程当中,齐王发现孙膑的才能是非常高的,于是马上委以重任让他为国家的建设出谋出力,之后孙膑便作为军师长期留在了齐国。
14、孙膑在一棵大树之上刻下“庞涓死于此树之下”,在天色朦胧时,庞涓带着火把发现了这个字样,顿时万箭齐发,魏国大军被一举歼灭,而庞涓也深知在劫难逃,大呼一声“遂成竖子之名”,然后自刎而死。
15、齐威王本意命孙膑为主将前去救援,可是孙膑却推辞了,他说:自己受过刑法,身体已经残废,并不适合做主将。就建议齐威王命田忌为将,自己做军师即可。齐威王听后不由心痛,便采纳了他的建议。而孙膑做军师,开启了“军师”的先河,他没法像其他将领那样衣着铠甲,立在战车上,身先士卒,只好安坐在辎车上,身着长袍,儒冠儒服,也颇有儒将的风雅。
16、原来孙膑和庞涓师出同门,二人同为鬼谷子高徒!
17、后来,庞涓还是忌惮孙膑的才能,便暗地里安排人把孙膑接到魏国严加监视。孙膑来到魏国不久,庞涓找理由给孙膑处以膑刑和黥刑,将他的膝盖骨挖去,并在脸上刺了字,想让他废在魏国。
18、齐威王听从了孙膑的建议,等到韩军接连五次战斗中都失利,魏军也被拖累得疲惫不堪时,才于第二年任命田忌为主将,田婴、田盼为副将,孙膑为军师,大举发兵援救韩国。
19、以上可见,齐国国力孱弱到了何种地步,且不说强大的三晋,就连中等诸侯燕国、末等诸侯鲁、卫等国也敢上门勒索。因此,齐威王即位不久便力行变法,将齐国重新拉回了强国的行列。
20、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实践看来,三人行未必同心也。例个大的,民国时两大巨头,一个主张抗日救国,一个主张“曲线救国”,分道扬镳后各自率领几百万大军(国军和伪军)自己打起了自己,侵略者得利。说点小的,同学、战友、同乡、同事个个都心心相印吗?“夫妻同心,其利断金”,都能同心吗?不一定。话回到远古孙膑和庞涓本是师兄弟为何闹翻,直至一伤一亡,两个字可以概括:名、利。前人说“和则两利,斗则两伤”是否由他二人典故中而来,不好结论,专家文豪们研究的透彻。听大家也信大众的评说。
1、齐国大军得胜而归,邯郸之围也解除了。
2、后来追到晚上,到了马陵地区(今天的河北大名),这里地势狭窄,路不好走,很多树木也被砍掉了,挡住了去路,可唯独有一根没砍,庞涓便过去一看究竟,点燃火把,发现树上写了几个字“庞涓今天死于此树下!”不好,庞涓,大喊,赶紧撤兵。不过,为时已晚,孙膑的大部队都在此恭候多时了,这时万箭齐射,庞涓大败,自己也走投无路了,便挥剑自尽了。孙膑,带兵直接又打回了魏国,大胜而归。
3、但是孙彬的心在经历了监狱的灾难和刑法后非常坚定。他更加装疯卖傻去了齐国。魏国打了祖国,祖国这时找到了自己的盟友帝国。于是派孙膑和田忌大败魏军。这就是微信结构的由来。在这场战争中,为了迷惑自己的师傅,防范了。孙彬想出了减少灶洞的方法来迷惑敌军。十万兵马从十万个灶开始,后来变成了五万个灶,后来变成了三万个灶。古代根据你有多少炉灶来判定你有多少士兵。敌人的侦察也是以这种方法为依据的。这种方法给了庞涓错误的信号。因此,庞涓认为敌军军机涣散,每天都有逃兵,人数在减少。这个缩小的炉灶就是证据。庞涓对此深信不疑,孙彬开始了自己的计划。
4、庞涓到了魏国之后,被魏惠王任命为将军,在他带兵攻打楚国之前,魏惠王曾让庞涓和他一起吃烤全羊,这在当时来说是极大的荣幸,正应了鬼谷子“遇羊而荣”。
5、“古者君子不近刑人,刑人非人也”、“古者刑残之人,公家不出,大夫不养,士与迂路不与语,放诸尧角不毛之地,与禽兽为伍”,从这两则史料来看,既受酷刑的孙膑已经被归到了奴隶的行列。出仕、从事政治活动,统帅军队打仗,这一切对他来说再也无法实现。好在当时各诸侯对人才的争夺十分激烈,孙膑不久便被闻其贤名的齐人救回国内。在那里,孙膑以其高屋建瓴的兵法造诣折服了田忌等齐军名将,并得到了齐威王的青睐。
6、庞涓死得其所。他内心狭隘阴暗,缺失为将胸襟;他性格傲慢轻狂,缺少为将胆识。随着孙庞斗智终结,魏国的强国梦想,画上了残破句号。自此魏国再也无力扩张,战国进入秦齐并霸阶段。
7、庞涓在作战中,看到齐军战旗上有个斗大的“孙”字,不由得大吃一惊,说:“原来孙膑还活着,我中了他的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