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魏征名言
1、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魏征
2、魏征早年投奔瓦岗军,兵败后归唐,后被窦建德俘虏,又降了窦建德,窦建德兵败后重新归唐,成为李建成的近臣,李建成死后又归了李世民,算起来,他已经换第五个主人了,按说魏征不是怕死的人,所以他转投李世民应该很说明问题,类似他这样识时务的人很多
3、贞观十一年(637年),李世民东巡洛阳,住在显仁宫,因州县官吏供奉不好,大都受到了谴责。魏徵告诉李世民当初隋炀帝杨广曾在此让附近的百姓上贡,贡品吃不完就扔掉,十分浪费。
4、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5、译文:用铜作镜子,可以端正衣服和帽子;以历史作镜子,可以知道兴衰和更替;以人作镜子,可以明白得失。
6、28居高而必危,每处满而防溢。《北史·后妃列传》
7、30君子立身,虽云百行,唯诚与孝,最为其首。《隋书·文帝纪》
8、武德九年(626年),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事变,将李建成、李元吉等诛杀。李世民听说魏徵以前经常劝谏李建成把李世民安排到别的地方去,李世民派人把魏徵带问道:“你为什么要离间我们兄弟?”魏徵回答说:“太子要是按照我说的去做,就没有今日之祸了。”李世民见魏徵说话直爽,没有丝毫隐瞒,于是赦免魏徵,并用魏徵为詹事主簿。
9、傲不可长,欲不可纵,乐不可极,志不可满。
10、译文:顺应道德的人才会昌盛,不遵从道德的人必然灭亡。
11、学问欲博,而行已欲敦。
12、荣辱之责,在乎己而不在乎人。
13、钱币是圆的,所以容易滚走。——托里安
14、乱后易教,犹饥人易食也。
15、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唐孟郊
16、魏征一生节俭,生活清贫,宅无正寝,素褥布被,他没有妻妾成群而“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是唐代谏臣魏征对唐太宗的提醒,也是对自己要求
17、唐太宗说这句话的典故:
18、魏征,唐朝初年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以直言敢谏而闻名。
19、10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史记·货殖列传》
20、同年九月,窦建德率军攻打相州,李神通抵挡不住,率军转驻黎阳,被窦建德击败。魏徵及李神通、李勣都被俘虏。窦建德用魏徵为起居舍人。
二、魏征名言告诉我们不能片面看问题
1、译文:先出击就能制服敌人,随后应战只会被控制
2、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3、译文:用完南山的竹子(做笔)也写不完罪恶;放尽东海之水也无法流完恶行!(罪大恶极)
4、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魏征
5、人皆因禄富,我独以官贫,所遗子孙,在于清白耳。廉洁·廉政纵横计不就,慷慨志犹存。生活学问欲博,而行已欲敦。谦虚荣辱之责,在乎己而不在乎人。励志纵横计不成,慷慨志犹存。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6、农,天下之大本,民所恃以生也。《汉书·文帝纪》
7、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可点击转发,推荐给你的朋友,如果想了解更多资讯,欢迎订阅“成方三十二”
8、武德五年(622年),刘黑闼勾结突厥寇犯山东。魏徵见李建成虽然是嫡长子,但是功绩不如李世民,于是建议李建成去请战立功。李建成听从魏徵的建议,擒斩刘黑闼,平定山东。
9、译文:农业是天下的根本,是百姓赖以生存的衣食来源。
10、贞观七年(633年),魏徵代王珪任侍中,尚书省长期积压没有判决的诉讼案,李世民命魏徵秉公处理。魏徵不大熟悉法律,但能抓住根本原则,依实际情况处理,大家都心悦诚服。
11、太刚则折,至察无徒。《晋书·周岂页》
12、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
13、馨南山之竹,书罪无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旧唐书·李密传》
14、年年有储存,荒年不荒人。
15、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16、人君出言欲闻己过,其国即兴;若出言欲人从己,其国即丧。
17、明者见危于无形,智者见祸于未萌。《三国志·魏书钟会传》
18、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19、 “纵横计不成,慷慨志犹存。”
20、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恩格斯
三、魏征名言以铜为镜
1、一勺勺积累的东西,不要用桶倒出去。哈萨克族
2、听取各方面的意见,才能明辨是非;只听一方面的话容易产生片面性。《荀子·君道》:“兼听齐明,则天下归之。”汉王符《潜夫论·明暗》:“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资治通鉴·唐太宗贞观二年》:“上问魏征曰:‘人主何为而明,何为而暗?’对曰:‘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3、岂取之易,守之难乎?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魏征;
4、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盈,则思江海下百川。
5、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6、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魏征
7、21负薪救火,扬汤止沸,以暴易暴,与乱同道,莫可测也,后嗣何观!《旧唐书·魏征传》
8、大业十三年(617年),魏徵在武阳郡丞元宝藏帐下为官。元宝藏起兵响应瓦岗李密,元宝藏给李密的奏疏都是魏徵所写,李密见魏徵非常有文才,于是召见魏徵,魏徵献上壮大瓦岗的十条计策,但李密不用。
9、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纵横计不成,慷慨志犹存。人皆因禄富,我独以官贫,所遗子孙,在于清白耳。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荣辱之责,在乎己而不在乎人。地洼下,水流之;人谦下,德归之。纵横计不就,慷慨志犹存。学问欲博,而行已欲敦。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水可载舟,亦可覆舟。水可载舟,亦可以覆舟。
10、译文:站在深潭边,希望得到里面的鱼,还不如回家去结网。
11、贞观十二年三月丙子,李承乾的嫡子李象出生,因为皇孙诞育之喜,唐李世民诏令天下见禁囚徒都降罪一等,内外官职事五品以上子为父後者,各加勋官一转,天下大酺五日,又大宴五品以上于东宫。李世民对侍臣说:“贞观以前,跟随我平定天下,辗转奔波于乱世,这是房玄龄的功劳。贞观之后,尽心对我,进献忠直的劝告,安国利民,敢于冒犯国君尊严直言规劝,纠正朕的过失的,只有魏徵一人而已。古代的名臣,也不能超过他们。”于是亲自解下佩刀,赐给他们两人。
12、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13、奢侈是民族衰弱的起点。
14、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15、25朝廷行事苟不自正,何以正天下?《金史·世宗上》
16、成远算者不恤近怨,任大事者不顾细谨。《明史·汤和传》
17、贞观八年(634年),陕县丞皇甫德参上书触怒了李世民,李世民认为这是毁谤。魏徵进言说:“从前贾谊在汉文帝时上书,曾说到‘可以为帝王痛哭的事有一件,可以为帝王长叹息的事有六件’。从古以来上书奏事,往往言辞很激切,如果不激切,就不能打动人主的心。言辞激切就近似毁谤,陛下你应该仔细想一下这样的事对还是不对。”李世民觉得魏徵说的有道理,下令赏赐给皇甫德参帛二十段。
18、译文:朝廷里的人自己行事都不正,怎么要求天下的人行为端正呢?
19、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摘自《贞观政要·卷论君道》
20、 魏征留给后人的名言还有:
四、魏征名言
1、2太刚则折,至察无徒。《晋书·周岂页》
2、好处安身,苦处用钱。
3、译文:道义可以感动君子,利益可以打动小人。
4、译文:成功与失败互为因果关系,世事不会永远太平安宁。
5、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6、 魏征人生前期是跟随窦建德的(隋未大夏国建立者),相对李唐王朝建立者,政治立场上都是隋未各路反隋地方势力。后期双方为争霸天下,又成为势不两立的两种政治集团!窦建德集团失败后,魏征是被俘重要人员之一。魏征不为政治形式所迫,主动融入李唐集团,并深得唐太宗倚重。当然,这也反应出唐太宗李世民重示人才,包容、不计前嫌优秀帝王一面。
7、译文:魏征回答道:“君主之所以能圣明,是因为能够兼听各方面的话;其所以会昏暗,是因为偏听偏信。”
8、译文:(臣民)对国君的怨恨不在大小,可怕的只是百姓的力量;(他们像水一样)能够负载船只,也能颠覆船只,这是应当深切谨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