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孩子自由成长的观点
1、第二年的春天,高尔基蓦然发现自己住所的窗前长出了一些鲜花,他才知道儿子翻泥土原来是在种花籽。于是,他激动地给儿子写了一封长信:“孩子,你走了。可是你栽下的花却留了下来。要是你不管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留给人们的都是美好的东西,那么你的一生将会无比美好……”
2、黄先生一家刚移民到美国,他5岁的儿子进了一所美术学院办的绘画班。才去了不到5次,孩子就不想去了。孩子说:“老师根本不教画画!每次都是给一个题目,就叫我们自己画,爱怎么画就怎么画,老师一点也不管。画完了老师就知道说‘Verygood’,那些美国小孩子的画根本就是一塌糊涂!”
3、也许这个概念刚清晰,新的糊涂又来了。
4、孩子不是管出来的,只要本性好就没问题,他爱看汽车,也许将来的事业真的和汽车联系在一起,不要按照自己的要求来教育孩子,要随着他们的天性让他自由成长,当然,听老师的话是应该的,可以和他好好谈谈。
5、给予孩子真正的自由是什么?是帮助他们获得正确认知的自由。
6、给孩子们自由吧,他们的世界本来是就属于他们自己的,我们没有权力用我们的权威影响他们的生活,我们没有权力剥夺这本应属于他们的自由,在自由的天空下,孩子们才能发挥自己的潜能,在自由的天空下。他们才有可能展翅高飞。
7、当天下着蒙蒙小雨,只有10摄氏几度,但在室外玩耍的孩子却只穿短上衣、短裤或短裙,头发都湿湿的
8、孩子毕竟不是生长在室外的野草,野草要么夭折要么疯长,这都是一个人应该有的状态,他们更像是一个培养皿里的鲜花,需要浇水灌溉,需要除草施肥,只有接受悉心照料才能茁壮长大。父母在这个过程中所扮演的正是至关重要的“园丁”角色,所以撒手不管肯定不行。
9、有人可能有疑问,这孩子才这么小,就给她天天安排这么满,孩子累不累啊,烦不烦?我告诉你,会,一定会。而这时候就得需要家长的引导了。其实很多这些课程或者训练我们都是根据孩子最初的兴趣来选择的,中间的过程,她有时候会抱怨,会喊累,比如平衡车,中间有一个时期,说什么都不想骑车,不想训练,经过老师和我们各方努力,加上一些赛事得奖,渡过了那段时期,现在天天但凡下楼溜溜都要骑上自己的平衡车。
10、既然这样的话我也无法推辞,先在新东方学了几个月英语,后来到了美国一个普通的州立大学。去了两个月不到就给母亲写封信说,你给我的十万美元我已经花完了,母亲就说怎么会花完呢?因为我上的这个学校要求四年学费一次性交完,现在十万美元交完了还不够,你还得再给我几十万美元过来。
11、要想给小猫小狗或者鸟儿充分的运动自由,给它们提供适宜的环境就可以了,那么由此推而广之,给孩子自由,是不是也只要对他们放任不管就可以了呢?
12、好家庭的四条标准,第做事情要心平气和,不情绪化的家长是更加容易成功的;
13、家长或教师是否给了孩子“犯错误权”,有一个试金石,即当孩子做得不够好时,你心里真正的想法是认为孩子有过失,并为此生气;还是发自内心给孩子一个宽容的微笑,知道他又从这个过失中得到了经验,并且为此感到欣慰——理解了自由的价值,就会承认没有一个孩子的过失是不可饶恕的,每个过失都是他收获经验的一次好机会,错误的经历同样有正面教育的价值。
14、第给予孩子学习的自由,即让孩子自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事物,以自己的方式进行探索和感知。教育幼儿园的孩子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选区工作,这也是一种自由学习的体现。孩子拥有了学习的自由,会因为兴趣展开反复练习,而“反复”正是训练幼儿智力的一种形式。在反复的操作中,孩子会产生专注,产生有序,最大限度地去摸索和感知事物的规律,并适应这些规律,获得真正的学习。
15、儿子(已接近咆哮):“要你管啊!坐到后面去行不行!”
16、思想是生长的,其生长性就表现为自我肯定和自我否定的交替上升。
17、世上有两种鸡:生活在笼子里的和自由自在的。
18、如果没有交通规则,你敢开车上马路吗?肯定不敢。如果司机没有驾驶证,你敢上他的车吗?肯定不敢。
19、我觉得当家长真的不难,第心平气和的脾气非常重要,要传递正能量,总是鼓励孩子;第给孩子设立一些行为规矩规范,并持之以恒的坚持下去;第要培养孩子学习和读书的热情与精神;第要培养孩子的情商和逆商,让孩子有能够善意跟人相处,保持自己阳光灿烂个性的能力。
20、把选择权还给学生,说得多好!我们历来习惯于把学生看作是“需要教育的对象”,却忽视了他们同时也是应该自主选择、自主发展、自由成长的主体。无数现象表明,当今的学生,尤其是中小学生,实际上已经在来自家庭、社会和学校的重重压力和种种束缚下很难自由呼吸了。
二、让孩子自由发展的坏处
1、传统教育传承了中国上下五千年的精华,除了那些不适用于今天社会发展需求的弊端外,还是有很多可取的丰富经验。单从教学方法来讨论,就有早于自由教育的"因材施教""有教无类"。更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的学习之法,有"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相处之道,这都是值得传授给孩子的国学文化。
2、题做不对的确是概念还不清晰,但是会做题不等于概念清晰。大部分孩子会做题是因为做得多,记住了。小部分孩子是真懂了。
3、4月8日晚19:天健地产携手腾讯大粤网以及深圳书城,于深圳书城中心城北区大台阶联合举办主题为“让孩子自由成长”的深圳教育创新高峰论坛活动,隆重邀请了世界联合大学副校长、联合国(WOGC)组织教育委员会常委、第三代领导力理论开创者杨思卓,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学校原校长、资深家教专家、全国知名校长、碧桂园泮浦湾学校总校长陈钱林,著名教育媒体人、北京天真蓝教育传媒CEO、中国青年报评论部原副主任李斌以及知名特级教师、深圳荔园外国语小学校长柳中平在内的四位权威嘉宾解析教育创新,围绕“教育该如何综合所有优势,培养孩子全球胜任力”展开,与现场近300位观众朋友们共同关注并探讨孩子未来的教育成长问题。
4、这样过去了半学期,小东的成绩照旧。
5、在教育孩子的道路上,爱与自由是可以并肩同行的。因为爱,我们才能给予孩子足够的耐心,尊重和关怀,去和孩子们一起创造出自由的成长氛围。因为自由,孩子们才能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发现去珍惜父母和老师给予的爱。如果我们能真正做到用爱的情感唤醒孩子,尊重孩子,允许孩子按照自己的规律自由成长,那每个孩子将会按照自己的步调走出一条独一无二的成长之路。
6、小说的主人翁是作者创造的,就像孩子是自己生的。主人翁一经诞生,就开始有了自己的意志和命运,并不是作者能掌控的。就像孩子拥有独立人格一样。主人翁的长相和性格是作者设定的,就像孩子的性格和长相经由父母的遗传设定。主人翁的命运是自己的,但依然需要作者去书写,并且是呕心沥血地按照主人翁的命运逻辑去书写,就像孩子是独立的,但需要家长耗费心血养育他,用TA需要的方式。
7、其次,强调学生拥有根据自己内在本性要求去支配自身存在和发展的个性自由,这主要指学生自己本性(初心)的要求成为其活动的目的和塑造自身的存在、发展自身的需要和能力的真正准则,即学生的自由成长是其自身的内在需要而非外在强迫。学生有权利确立自己的人生目标或者学习目标,确定自己达成人生目标或者学习目标的方式。自由成长与必要的教育并不矛盾,好的教育正是帮助学生学会自主发展的外因。
8、自然成长就是顺其自然的,没有刻意的去加以束缚,按常规去作,顺着整体的规定来作事,遵守大家都遵守的,作着大家都在作的事情。
9、成人的控制根本上会毁掉孩子的直觉能力
10、父母给孩子一个独立的空间,多留给孩子一些自由支配的时间,孩子有可能会做得更好。
11、操作提示在不影响孩子学习的情况下,给孩子充分的自由时间,有利于孩子学会自主地安排事情,提高生活的独立决断力
12、罗素说:“如果孩提时代的想象力通过适合各年龄的刺激保持得很活跃。那么当他以适合成人的方式发挥作用时,则以后的想象力会更为活跃。”
13、还有什么是不一样的?智商不一样。智商有高有低,智商的高低是不是决定孩子的未来?它能够决定孩子一部分的未来,另一部分是学习。
14、李开复又说了另外五个注意的要点。第不要用太多规矩来限制孩子的自由,让孩子去做他自己喜欢的事,用“共同决定”的方法诱导他。第不要惩罚失败,可以惩罚懒惰、依赖、逃避,不负责任等不良行为。第不要说教。如果孩子相信了你的说教,他可能失去判断力,如果孩子不相信说教,他可能叛逆,或不信任你。第不要在生活上凡事都包办代替,放手让孩子自己做。第不要过多的插手孩子的事务,剥夺孩子的选择权。
15、我日常工作的一部分内容是受理个人证件的申请。今年初,我在读完后浪出版集团的《沟通圣经》一书后,曾经从公职人员的角度思考过,是什么因素导致办事群众与接待人员之间信息交流的不畅,是什么屡屡让办事群众对公职人员形成误会与隔阂,最终发展成为“门难进、脸难看”的怨怼?其实,目前公职部门的办事流程相对已经比较标准化,网络时代发达的信息获取渠道也能帮助办事群众在提前准备材料时少走弯路。信息沟通不畅的原因,大多数可能源自某一方不认真倾听、随意插话,以及随意曲解与明知不可而行之的“讨价还价”,相信每个在对外接待窗口的工作人员都怕遇到这样的人。
16、这位学生的话还没说完,习惯于标准答案的老师已经晕倒了!
17、就像是生长在原始森林中的植物,没有人的管理和存在,生长的一样非常好,可能比有人种植管理还要好。
18、所以,“什么时候,我们才能放开孩子的手”?
19、一些被正统观点束缚的医生,会热衷于扮演一个“镇压者”,通过对“问题孩子”的治疗性干预帮助家长重建家庭规则与“禁忌”。这样的医生会被家庭欢迎和感谢,父母也愿意继续带孩子前来就诊,医生可谓是名利双收,就是苦了孩子。为了家庭的平稳,他需要重新压抑和付出自己。
20、先理一理模糊性和隐秘性的区别,因为两者既具有不可分的整体性而又不能互相替代。
三、让孩子自由成长的后果
1、起初年纪小的时候不识字,就由姐姐读给我听,到六年级时已经可以读《水浒传》了,家教的影响就在这儿。尽管我父母没用他们自己读书的行为来影响我,但是我读书的时候他们每一次都鼓励我。只要我开始读书,家务事就可以放到一边去。当初为了躲避家务事,就会假装读书,一假装读书,就真的读进去了。所以你会发现父母对孩子的要求如果合理,并且还给予鼓励的话,这个孩子会沿着要求成长。所以你就明白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多大。
2、还可以质疑:狼可以吹散草房子吗?狼可以撞倒木房子吗?孩子可能会说:会的,那是一只特别大特别大的狼。孩子也可能会说:不会的,可能发生了飓风帮了狼的忙。孩子还可能回答:不会的,就是想告诉我们草房子、木房子不如砖房子结实。
3、而本书的第一章以及选取的第一封家长来信,主题就是“与孩子划清界限”,“管得越少孩子会越好”。
4、给大家讲几个故事。第一个故事,有一位全惠星博士,她是耶鲁大学的教授,韩国人,她的六个子女都培养成了哈佛大学和耶鲁大学的博士。她是怎么培养的呢?她有句话说,“我在研究中国古代文化中受到了启发,功夫在学外”。妈妈本身要懂得发展自我,也就是说妈妈本身要变成一个完善的人,不仅要有能力养育孩子,还要引导孩子。母亲要创造一个随时随地读书的环境,孩子只要从小到大是在读书的环境中间长大的,这个孩子再坏也坏不到哪里去,就这么简单,所以读书非常地重要。再有感情好的夫妻容易成为孩子的榜样,虽然并不是每对夫妻都是感情好的,但是在孩子面前至少要假装感情好。而且要去打开孩子的心灵,让孩子愿意跟你对话。
5、讨论父母的对错或参与父母间的情感活动。父母本意是为孩子好,为孩子创造理想的生存空间,结果却是忽略、否定了孩子成长过程中自然的、生动的、幼稚的、发展的、多样化的、循序渐进的特点,让孩子失去了自由成长的能力。
6、但我身边的很多家长未能意识到这一点,把重点都放在了"自由"二字,只给了孩子"自由"而没有教育,导致了教育极端化,最后就演变成"是我给你的自由过了火",孩子的成长也会往极端化发展。
7、而尹建莉老师在前一本《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一书中对此就有精辟的论述:
8、看了这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到当今子女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错误做法:许多家长都心甘情愿地把大把大把的金钱花在孩子身上,为他们创造各种优越条件,事必躬亲,让他们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而正是这种溺爱使孩子变得自私懒惰,胆小懦弱。一旦要他们独立做什么事时,“我不行”的回答就会脱口而出,缺乏应有的自信心和克服困难的勇气与毅力。“我不行”与“我能行”虽然只是一字之差,却有着本质的不同。
9、记得有这么一天,终于结束了一切考试,妈妈给了我一天的自由,她让我想干什么就去干什么。可我并没有选择玩耍。我只是找到一块草坪,静静地没有约束地躺下,把双手枕在后脑壳下,仰头望那湛蓝湛蓝的天空,仰头空中看那自由飞翔的小鸟。一阵又一阵温暖的东风从我的脸上吹拂而过,抚摩我的脸颊,掀动我的头发,是那样地轻松自在,是那样的舒心惬意,我的一颗禁绷着的心放松了、陶醉了。我不由自主地闭上了双眼,尽情地感受着这一切。我想,明天我要怀着今天得到的自由、悠闲和舒适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因为这一切才是我成长所不可或缺的。
10、隐秘性本身是无法分析的,我们继续来理解模糊性。
11、这还要从他们的教育说起。意大利是奉行自由教育的实践者,他们从小就被鼓励要拥有自己的观点,相互接受互不影响,就是在这种教育下,他们的国民没有强烈的国家认同感,在这种特殊时期,自由反而成为了一种灾难。
12、我的朋友李哥,以前不给孩子一点玩耍的时间,总是看着儿子小东学习,而孩子的成绩却一直没有提高。
13、男孩非常惊喜,马上开始数鸟的个数,算了算,一共需要5美元。
14、刚刚把女儿从幼儿园教室里接出来的爸爸,就接到女儿这样的指令。当然乐意陪同前往。
15、天健深圳地产公司董事长赵晓宜出席论坛
16、我本人是两个孩子的父亲,老大是女儿,现在大在美国学习;我儿子初正是让我焦头烂额的年龄。我想说自己做父亲其实不合格,原因是我在孩子身上所花的时间并不是太多,而我太太花的时间比较多,但是我不认可她的教育方法,所以为孩子的事情一直到现在为止都有很多的分歧。孩子在我们不同的教育观点中逐渐地长大,以我个人感受来说,我觉得父母其实很难当,但其实又很好当。
17、如果家长不管孩子,或不能正确引导孩子,在各种诱惑面前,孩子能走上正路的可能性,是非常非常小的。
18、而最上面的第三种情况,是到了地点后,没有明确的景点,或者说是景点太多,多到没办法告诉你去那个地方较好,大家就自己去找景点看吧,绝对的自由行。
19、但我要说,你给孩子的独立空间与时间,不仅仅只流于形式,还要落到实处,要做到真正放手,还给孩子自由。
20、作为从事过3年教育行业的宝爸,我认为当代孩子还是应该需要家长去认真培养,而不能完全任其自由成长。
四、孩子自由发展的好处
1、我们知道,美国孩子学绘画,老师往往不设样本、不规定模式,让孩子从现实生活联系内心的想象,自由去“构图”,孩子画的画完全是一种“创作”,根本不存在什么“范本”。这样,他们自然便只会问“好不好”,而无从问“像不像”。这样培养出的孩子,思维充满创造力和活力,日后才可能是开创性、原创性的人才。
2、新装的攀岩在教室的后墙上,规模不小,是一幅各种小动物在一起游玩的场景,高低错落有致,最高处是一棵大树的顶部。
3、难道是孩子要买手机,就给买手机吗?
4、“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我们无法判断未来,但是我们可以用想象力创造更美好的未来。”著名教育媒体人、北京天真蓝教育传媒CEO、中国青年报评论部原副主任李斌在演讲时抛出了这个观点,并旁征博引众多名人观点与案例来论证,获得了现场不少人的赞同。他表示,想象力是一种在不同的事物之间建立起连接的能力,需要孩子们跟不同的人交往,在不同的领域、不同的学科有深度的学习和体验。“所以,要想让孩子的想象力得到成长,我们必须为他提供环境和各种各样的新信息得到连接,那些有成就的创新者都有这些特质,思维敏捷,好奇心强,兴趣广泛。”
5、孩子小时候的吃穿,不强迫他一定遵照自己的安排;给孩子独立的空间与时间,需占用的时候,要经过孩子答应;对于孩子的未来,不要去做太多的干涉。
6、追寻让孩子自由成长的教育
7、比如说,当一个孩子感觉上很喜欢一个人,但是这个人长得有点凶,也许孩子被长得凶的人侵犯过,也许是大人告诉过TA这样凶样的人不是好人,孩子的理性就会倾向于相信经验和知识,而远离那个人。再之后这个人做了很多好事情,或者孩子懂得了表面上长得凶的人不一定是坏人,孩子的理性开始修正自己,孩子又恢复了与那个人交往。当然也可能很多事实证明那个人就是不太好,这时候孩子的感觉就重新调整准星。所有这一切的发生,都是模糊而隐秘的,复杂性远不止我举例的两种结果。
8、虽然这是一个笑话,但却说明一个道理:创新的行为往往产生于“奇思妙想”。有创新能力的人提出的问题常常“出乎意料”,思考的结果’往往“与众不同”。有一个很有趣的故事:老师问同学:“树上有10只鸟,开枪打死一只,还剩几只?”这是一个传统的脑筋急转弯题目,不够聪明的人会老老实实地回答“还剩9只”,聪明人会回答“一只不剩”。但是有个孩子却是这样反应的。
9、回想我小时候的家庭里,也有过许多禁忌。由于父母都有些“历史问题”,为了共度难关,家庭内部的交流被限制在狭小范围。我有两个哥一个姐,虽然个个天性活泼,在家里却自觉保持一种沉默、寡言少语,小心地回避与父母的争执,可交谈的东西少得可怜。只有我少不更事,喜欢胡乱评说政治上的事。嘲笑父母哥姐的胆小怕事,被他们当做“捣蛋者”,挨了不少的责罚。现在的家庭,虽然在政治方面的禁锢少了,但很多父母担心子女犯错,不惜与孩子的天性为敌,限制孩子的自由思想,孩子只能闭嘴赢得安全。一般说来家庭禁忌越多,快乐与自由越少,家庭内部冲突也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