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清风缭绕满黎都,古典中兴日渐苏。
2、秋实春华黎水间,依稀寒暑绘流年。新词壮写长青色,古韵宏开不老篇。
3、蝶恋花又名《鹊踏枝》、《凤栖梧》。唐教坊曲。《乐章集》、《张子野词》并入“小石调”,《清真集》入“商调”。赵令畤有《商调蝶恋花》,联章作《鼓子词》,咏《会真记》事。双调,六十字,上下片各四仄韵。
4、雄山陶水天之脊,再领风骚树品牌。
5、古城中这些”石文化“的精华——石碑,有上百块,主要为建庙碑、掘井碑、建鼓楼碑、建祠碑等等。
6、百年风云兮采日月而经沧桑,一朝雨露兮汲烟霞而满庭芳;机杼不息兮掣玉霞而目张,辛勤浇灌兮托金辉而朝阳;大潮起兮其声雷响,春风和兮其韵荡漾。舟揺摇而不止,帆满满而高扬;波汹汹而排空,涛涌涌而激浪。汽笛长鸣,巨轮出航;但见壮壮乎海天之间一叶扁舟直驰远方。威威乎炫辉之中一抹朝云大放异光!
7、高吟魏武歌行句,如此风光能几回?
8、七律·祝贺黎都诗社成立三周年
9、故人千里同明月,来日相携上玉楼。
10、野圃寻幽踏薜莎,临湖偶见几枯荷。
11、梅花报主,翁亭醉赏雄文老;
12、诗社三年多跨越,黎都网上飞虹。唐风宋韵贯其中,亮屏邀李杜,输字会陶公。
13、更喜芙蓉国里朝晖在,大雨幽燕魏武鞭。
14、岜沙的小孩们也是从小穿着特有的民族服装长大,因为这身装束,看起来似乎比穿现代服装的孩子多了一丝英气和威武。
15、七十载尘寰域处,魂绕边陲。
16、浪漫诗词路。踏春行、醉风舞翠,百花吟句。逢作流觞酴醾宴,纷至贤才无数。痴古韵,承蒙友助。黎社从师亲国粹,近两年、亦敢调宫羽。感教诲,念知遇。
17、(002)—— 落羽成霜
18、黎水润新苗,诗社漾春潮。上党旗旌举,骚坛古韵飘。今朝,创建诗乡好;明朝,挂牌颜更俏。
19、笔名出自古诗词之中,不仅又诗意内涵,而且也能好听易读,有意境。因为古诗词很讲究音律的运用,并且对于字的运用也是很有讲究的。故一个诗意的笔名也是好听又有深意的体现
20、树上黄莺惊闪去,篱边伴侣眼瞳花。
1、都是后人为纪念这位伟大的诗人而建造的。
2、惟有还乡夸富贵,欢情媲美大风歌。
3、愧对云端三语涩,盼来天外六花飘。
4、雄山得赋青峰秀,淘水听诗白浪柔。
5、仰吼雄狮书浩荡,追光猎影久徘徊。
6、河水蒸霞,庭堂挹翠,春催骐骥业非凡。
7、谁能送我一枝春?愧作天涯沦落人。
8、与民同乐,乐趣还生山水间。
9、(025)—— 纸鸢栀年
10、白露为霜 一地斜阳 别时将年 半岛弥音
11、行香子•贺黎都诗社三周年
12、欸乃曲•通湖草原游感(词林正韵)
13、编委:绅士/笑谈人生/仁善为怀/荷映碧波心
14、今感其诚多逸俊,印宗秦汉真弥健。
15、访古邑滁州,但见立亭千载;
16、复评:“仰止”“凝眸”,运用借对手段,使对仗别致灵动。
17、传承经典书凌志,吟诵诗词沐露华。
18、白云悠悠至柔无言张平珍
19、第243期第一名:江西杜烜
20、浩翰中华添硬话,盛朝万里捷书传。
1、繁华九域除顽疫,荣耀神州寄壮情。
2、几度风吹家坎坷,一朝雨洗业乖张。
3、残余白发几根枯,还共琼花盼草苏。
4、游客常来,园林特色有诗情。
5、总感未来时日少,每晨自奋赶头潮。
6、初降鹅毛奔哪走?长河曼舞悠悠。杏花点赞白梅羞,野蒿成玉树,鸿鹤共淹留。
7、七律·读毛泽东浣溪沙·和柳亚子有感(新韵)
8、黎都起社冷冬间,众友闻之尽畅欢。
9、雨润田园淑气清,嫩阴岸柳隐流莺。
10、善事桩桩皆智举,良言句句尽承当。
11、三径松篁已渐深,浅吟低唱许光阴。
12、墨客如峰玉环博士书法展(古风)
13、上党诗乡聚俊贤,三年两卷韵相牵。
14、繁星更喜晴空夜,瘦笔一挥满素笺。
15、泉水潺潺,泉香酒冽招来客;
16、心牵冷暖难相问,哭唤天堂泪染衣。
17、4)其它:费用包含以外的个人消费自理,本活动属户外半自助游,不含景区内导游讲解。
18、涤荡胸膺非唯石,吞吐大荒昆仑愿。
19、藤花掩阁,环山绕树,苏子题名震古今。
20、琅琊山麓,展翅七亭,留下几多佳话;
1、墨写轨道循,书成青春热。
2、复评:上联言荫家堂之商道:心连广宇,诚交天下;下联言荫家堂之家道:根植梓桑,德荫子孙。
3、翘角浮雕,曲水流觞,醉翁作记扬天下;
4、避疫居家夜夜悠,桃花园里满枝头。
5、字字推敲,皆因格律和平仄。小词青涩。亏有良师。
6、作者简介:网名:领头羊。实名:李云生。广东东莞人。中共党员。曾任生产大队团支部书记,大队党支部副书记。公社团委书记。恢复高考后就读师范学院,毕业后任县团委组织部长,省委办公室秘书。现已退休。
7、落日金鳌远,江流水忽明。
8、摩字封卷掷行文,定定不与没流水。
9、莺歌燕语百花醉,如画如诗景秀妍。
10、2)用餐:除住宿酒店早餐外,其它用餐自理或AA聚餐,当地用餐很方便;
11、紫燕南归认旧家,清晨信步赏芳华。
12、杏桃娇媚。娜柳婆娑醉。潋滟湖粼波纹汇。夹岸生烟滴翠。
13、极楼堂鼎盛,商贾昌荣,千秋犹刻旧沧桑。
14、谭献《谭评词辨》卷一:此阕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