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打陈式太极拳发朋友圈说点什么
1、白猿献果(转身左缠转腰右缠提膝上冲拳)。
2、上步七星(弓腿举拳虚步架拳翻腕撑掌翻腕架拳)。
3、退步跨虎(退步转身分掌丁步合掌)。
4、神清气爽(shénqīngqìshuǎng)
5、勿使前辈之逸真失于我手,勿使国术之精神止于我身。
6、转身摆莲(双摆莲);⑴转身穿掌,⑵右脚右摆。
7、翻身二起脚(转身提拳转身虚步举拳上步摆拳腾空拍脚)。
8、转身摆莲(转身旋掌提膝分手落脚摆掌摆莲拍脚)。
9、云手;⑴右掌下捋,⑵右掌平按,⑶左掌平按,⑷左掌下捋。
10、看此文用分秒,分享朋友圈只需3秒!
11、释义:形容人的一种精神状态,简单来说就是元气充足稳定,魂儿也仍在原处闲暇着,形容一种悠然自在镇定的心境与状态!
12、我对丹田的认识有个过程。开初十分强调“气沉丹田”,练拳尽量把气沉入丹田,但愈练愈僵,脚底也愈练愈浮。后来慢慢认识到,只要松了,虚了,丹田之气自然有了。道家讲“道法自然”,如果刻意追求,适得其反,自然而然产生的丹田之气才是真气。
13、顺莺肘(转身合臂擦脚马步顶肘)。
14、右膝微微顺缠打开,同时蹬右腿合左腿,重心左移,裆走下弧线,顺势把右脚收到左脚旁边。左腿合住劲,身体下沉,同时右脚脚跟里侧贴着地面向右横蹬。
15、大量粉丝还没有养成阅读后点赞的习惯,希望大家在阅读后顺便点赞和转发,以示鼓励!国粹传统武术的发展需要您的举手之劳,您的行动是最大的的鼓舞。坚持是一种信仰,专注是一种态度。
16、至于九曲珠嘛,是传统理论中,把肘、肩、膝、胯的八个关节与腰共成九个大的关节看成是可以圆的九个珠子,要求无论盘架子还是推手、散手,这九个珠子必须保持圆活,防止有些人一讲肘坠腰圈或肘定位之类的要求,就把这些关节固定的很死,反而变成了僵劲。一般来说,无论手上受到多大外力,代表肘的珠子都必须外身体外侧、偏后侧的方面圆滑运动,让小臂能够灵活转动化劲。在肘珠灵活且相对定位的,小臂灵活运转的情况下,对手加在你小臂上的力越大,小臂轻轻随劲一动他就越容易失去平衡。
17、通体舒畅(tōngtǐshūchàng)
18、要练好“松”,首先要解决对松得认识问题。初学太极拳时老师要求放松,思想上总将信将疑,心想“松”真能练出功夫来么?后来又受一种误导,“运劲要松,发劲要紧”的影响,结果,表面上看很松柔,实际上经不起检验,一与人搭手,就硬了。在长期实践中慢慢体验到练太极拳放松的重要,才肯下功夫去研究放松,追求放松。
19、亲,建议你可先买这本《陈式太极拳》看起来。是两套拳的连贯动作,¥00。作者:沈家桢,顾留馨。编著出版社: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时间:1994年11月。新华书店有售,也可网购谢谢
20、一个个轻慢的动作,好像能把重重的力量都涩掉:一个个专注的眼神,好像除了自己全世界都消失了。
二、太极拳发朋友圈推广说说
1、在张老头看来,练杨式太极轻柔是必须的,不轻柔就无法顺利发出整劲,而做到杨式太极“十要”,基本上就做到了松柔。但是当前许多练杨式的,片面看中了轻柔,却忘记了杨式太极还有一个要求,就是积柔成刚。比如,上面说到的“沉转走化、回身引带、凌空壁立、撞击吐劲”等四个要素中,前三个都是要求松柔,也就是说前三个都在积柔,只有最后一个要素撞击吐劲才是成刚,但是成刚也是在松沉的条件下吐劲。
2、玉女穿梭(落脚穿掌跳擦步架推)。
3、闪通臂(转腰带掌弓步穿掌拧腰旋掌扫腿推掌)。
4、在未获得内气之前,练太极拳的常规法则也必须遵守和训练。
5、五十六式陈式太极拳口令词
6、揽扎衣(转腰托拳转腰分掌提脚擦步合臂马步立掌)。
7、出处:宋·李昉《太平广记》卷十七引唐·牛僧孺《续玄怪录·裴谌》:“香风飒来,神清气爽,飘飘然有凌云之意。”
8、回到北京后,我在月坛公园里练套路时,碰到真心诚意想学好太极的人,我总忍不住想指导他们几下。因为一看他们打的一路,我就立刻看明白了他们还不懂怎么练出陈式太极的内家缠丝劲。同样,我考察一个人太极功夫的好坏,只看他如何打一路就可以了。很多人在那里拼命地练套路,可是他们练的永远是外家拳!因为他们或他们的师傅根本不知道缠丝劲是怎么练出来的。
9、抱虎归山;⑴落步穿掌,⑵转身合抱,⑶上步分掌。
10、在张老头看来,正确的身体和四肢的运行方式,正确的运用身体各部份在松沉的基础上吐劲,就是所谓的内功,就是所谓的内劲。那些空谈内力的人是永远练不出太极整劲来的,如果离开松沉条件下身体力量的运用空练什么气功,空谈什么大软大松,最终都会害了杨式太极,使杨式太极成为太极操。
11、右左打虎;⑴撤步回捋,⑵右拳贯耳,⑶撤步回捋,⑷左拳贯耳。
12、为了教好套路,我开始一日三十遍的练习,而且只练一路。我努力回忆雷师傅当年教我时的每一句话。比如,我问他太极没有桩,脚跟怎么练才稳。他明确告诉我:“你随时随地都在只使用一只脚支撑身体打拳,你试试看效果就知道脚跟有没有了。”再比如,我怎么才能在套路练习中练出从脚跟发出的力量。他告诉我:“你站在八仙桌子下面打完一路,你就找出这股从脚跟发出的力量了。”虽然只是短短一句话,但是当时我并没有真正体会,所以根本谈不上有什么具体效果。现在,我按照他老人家的要求打套路,几天下来就发现效果不一样了。于是,看出点东西的小林,要求和我一起练套路。我答应了。
13、我练拳注重脚底,而不太关注腹部丹田。我认为只要做到全身松开,上松下沉,把劲沉到脚底,会自然产生一种往上升腾感觉。愈沉脚底升腾的感觉愈强,劲力就愈大。
14、当你做到松了、虚了、静了,日子一久,身体里会产生一种感觉:松沉下去,到脚底,又从脚底升腾上来,直到百会穴,如同流水,如同气流,随着你的“意”向而流转。这种感觉就是“内气”。
15、学陈氏太极拳要想学到真东西,贪快是不行的。学拳最要紧的是先打好基础,以后进步就会快啦,像盖楼一样,基础没打好,楼盖得再高也非倒不可。”
16、转身蹬脚;⑴两拳合抱,⑵提膝转身,⑶分掌蹬脚。
17、右云手(收脚摆掌开步推掌擦步右云开步左云转腰摆掌缠臂横击)。
18、陈小旺拳法研究会(沈阳分会—沈阳市市文化体育活动中心)
19、有视频、有音频、有美图、有温度。让你的生活变得多姿多彩!
20、左右金鸡独立(弓步举拳独立上穿掌踏步按掌擦脚摆掌收脚收掌独立穿掌)。
三、太极拳朋友聚餐说什么好
1、陈家沟武术院济宁太极会馆太极拳健身义务辅导站(2008)本站是在中国陈式太极拳。王西安拳法研究会指导下、市体育局的督导下开展的全民健身园地。由陈家沟武术院、传统武术高级教练傅君先生为总教练,传授陈式太极拳、王西安拳法,认真交流学习其他优秀太极拳流派,为弘扬祖国传统文化太极拳学而努力敬业。热诚欢迎国内外太极拳前辈和同仁前来讲学、指导。武林奇葩(七律)傅君华夏太极是一家,八门五步走天涯。动静虚实催内外,阴阳开合上连下,开展紧凑慢若快,小架大架小亦大。千洄百转精气神,武林园中一奇葩。
2、松软沈稳的形势,如载重之船,沉沉稳稳地荡于江河之中,既有沉重而又有软弹之力。凡是一举一动,是以意为主使,以气来牵引,无论伸缩开合,或收放来去,吞吐含化,皆是由意气的牵引为主动,由腰脊来领动,此是太极拳与他种拳不同之处。
3、提收(扣脚和手收脚收手提膝推按)。
4、当你内气产生后,如何应用,这就靠意念的引导。“意”是指思维活动。在练架和推手中,内气听从意念指挥,要它到哪里就到哪里,这就是内气流转。在推手时顺着对方接触点运动方向,引向自身虚处,同时自身脚底的劲力(内气)返回对方身上,对方即会浮起。很重要一点,自身的接触点不能有力,不能用肢体动作,而靠内气的催动,而且实脚要能提得起来,这些都是在意念的指挥下完成。太极前辈说:太极没有手,两脚空空走“,就是这个道理。
5、给你的生活加点音乐元素
6、提手上势;⑴右抱七星,⑵左手打挤,⑶右腕上提,⑷右勾变掌。
7、物我两忘(wùwǒliǎngwàng)
8、如“中”,就是中正。人的尾闾至百会是一根轴,轴不能歪斜。就像建筑工地上的起重机,塔身必须中正,固定不动,吊臂才能灵活吊货物。设想塔身歪斜、晃动能吊东西么?练拳时身子就是塔身,只有中正,手臂才能灵活有劲,否则不推就自倒了。又如一棵粗壮的杨柳,在狂风暴雨中,枝条摇摆飞舞,但它的主干因其根深扎泥土中而纹丝不动,枝干和柳条怎么舞动,都不会被吹倒。枝杆和柳条与主干力量是顺畅的,也不会被折断。但有枯枝和节疤的地方,因与主干传力不顺畅,就很容易被折断。打拳也是如此,如下盘中正,并与两臂劲力相通,就不会被推倒。如果身体某部分僵硬,如同柳树的枯枝和节疤,下盘的劲力就传递不过去,在推手时,这部分就成了被对方制服的部位。
9、所谓“虚”,就是肢体均不用力,每一块肌肉都放松。只有真正虚了,“静”也容易做到了,脑子及身体都做到了静,自然也能做到“虚”了。所以虚、静、松是个整体,不能孤立来看。这是培养内气的唯一途径。
10、海底针;⑴提腕按掌,⑵搂膝推掌,⑶右掌下指。(左脚尖点地)
11、高探马(转身分手合掌马步分掌扣脚转身旋掌虚步推掌)。
12、总之学习陈氏太极拳,要有信心,有恒心。
13、出处:孔子语录《论语》见心见性扩达勇敢气定神闲。
14、身体左转,转到不得劲的时候,左脚以脚跟为轴,前脚掌贴着地面向外旋转到左前方45度方向。重心左移,收右脚,身体下沉,向右前方45度方向蹬右脚,注意:同样是脚跟里侧贴着地面蹬出。
15、学太极拳也是如此,开始练一种拳式,打下结实基础,达到一定程度,才可以吸取各种流派的长处,融会到自己的拳里面去,逐步形成自己的风格和特点。同一师傅的徒弟,十个有十个样,其道理也是如此。现今我练的太极拳架主要两种套路:一是以杨式架为形式,以松柔为主的拳架,主要培植内气(即内功)与内气流转,我称之为“内丹架”。另一是以洪传陈式架为形式的,以练缠丝功法为主的套路,我称它为“缠丝功架”。除了练这两套拳架外,每天保持20分钟的站桩。
16、杨式太极有拳打一寸之说,其实这话已经说明了杨式太极吐劲的距离,也就是10CM右左。也就是,在靠近对手身体的最后10CM吐劲,杨式太极吐劲时手伸出的距离也就是10CM左右。但这个劲如何吐法,许多人却不知道。
17、地址:河南省温县希望西五巷2号
18、地址:深圳市罗湖区爱国路东湖公园西大门文化广场
19、搬拦捶(转腰摆拳马步横打转腰翻拳马步横击)。
20、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壮欺弱”、“慢让快”耳,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5)而有也。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御众之形,快何能为?
四、打太极发朋友圈推广说说
1、温县陈小旺拳法研究会欢迎爱好者前来学习和探讨
2、护心捶(转腰塞拳跳转龙摆马步棚打)。
3、有人学拳贪快,想在短时间内就掌握太极拳,这是不会有什么成就的。至于有些人还没学会拳架子就想推手,就想发人,就更可笑了,俗话说得好:“欲速则不达”,这是至理名言。特别是学习陈式太极拳这种高级拳术,它的博大精深的内容,岂是短时间能掌握、所能学会、所能理解、所能达到的?
4、杨式,吴式是没有发力的,陈氏是有发力的,还有一个发力的太极拳是龙身蛇形太极拳,不仅仅有发力,而且有各种抖劲,是由身体内部如波浪一样越来越大的涌出来的力道
5、后招(转腰活步虚步摆掌)。
6、左云手(震脚摆拳开步推掌擦步左云开步右云)。
7、学头趟架子一般有半年时间,但改起来非要用几年的功夫,还恐怕未必能改好。因为改拳的内容更高了。初学是外形模仿,是表面的东西,而改拳就需要按照拳理拳法去要求,使学习者由浅入深,逐步提高,从不能到能,从不会到会,从不懂到懂,从初级到高级,这是改拳的全部内容,做起来很不容易。”
8、陈小旺拳法研究会(温县总会)
9、独立跨虎;⑴转身撤步,⑵两掌回捋,⑶收脚提腕,⑷提膝推掌。
10、松软沈稳的形势,如载重之船,沉沉稳稳地荡于江河之中,既有沉重而又有软弹之力。凡是一举一动,是以意主使,以气来牵引,无论伸缩开合,或收放来去,吞吐含化,皆是由意气的牵引为主动,由腰脊来领动,此是太极拳与他种拳不同之处。
11、“松”是太极拳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观念,也是最基本的,要练一辈子的功夫。你真正松得了,你的太极功夫也长进了,愈松得透彻,你的太极功夫愈好。否则外形动作如何好看漂亮,或学会多少套架子,实际上只是学会了一个空架子。犹如一个十分精美的汽车模型,外形十分逼真,但它里面是没有机器的。从太极拳来说,这“机器”就是内气。
12、想想看,两手(也可以是一手)向上,向后引化对方的劲路,一脚却悄然伸到对方重心之下,会形成什么样的身形。对了,多数情况下是侧身。看起来就象回转身体一下,故名“回身引带”。不要小看这个要素,这可是杨式太极以开式引劲的关键,没有这一步,以合势发劲的效果就不太好,要么发不出劲,要么发出劲后,被敌方成功走化。因此,手和脚的动作,必须在腰的协调下,配合转动,手要以肘为圆心转动,腿要以膝为圆心运动,才能时时刻刻保持两身两腿的四张弓,以抽丝劲的方式运化劲力。
13、大家需要注意的是,就算是撞击吐劲,也必须保持沉肩、坠肘、松腰、含胸拔背(注意,吐劲时是裹裆而不是开裆)的状态,否则肩、腰、腿产生的整劲就会运行还畅,无法较好的吐到手上。当整劲通过手部吐完了,立即松沉下来。你是否吐对了劲,有个办法可以检查,那就是如果你吐完劲后,如果身体某个部分已经用了僵劲,就说明你的那个部位没有轻沉。如果吐劲后全身仍然轻沉,那就说明你劲路吐对了。
14、白鹤亮翅;⑴左掌翻转,⑵左掌上掤,⑶两肘下采。
15、前面我们说了凌空壁立,实际上凌空壁立快速移动的过程,就是蓄劲的过程,当打击手移动到敌手身前10CM的距离时(也可以更近一些),就到了该吐劲的时候了。吐劲时,肩部起了极为关键的作用,你可以想象你的手掌或拳是一根钉子,而你的肩部是一把锤子,把进步、裹裆产生的力量通过松腰猛然转移到肩部,使肩部产生猛烈摆动(也可以说成是抖动),在松沉的基础上瞬间猛然发出极强的撞击力。这个劲力就是靠劲。可以用这个劲力直接打人,也可以用这个劲力转化或增强其它劲力。可以说,在吐明劲时,杨式太极的其他劲力都离不开肩部靠劲的支持,在肩从不同方向冲击力的作用下,通过肘与手的作用,可以催生其他的七种太极劲路吐出明劲。
16、太极拳与其他拳种和运动最大的不同特点,就是有明确的哲学指导思想,即中国古典哲学的阴阳理论。中国古人认为,天地之间,万物都存在着一个阴一个阳互相转化的关系。大至天与地,大地沉浊阴暗为阴,天空明亮轻浮为阳。小至人的一个小指头,都存在阴与阳的对立统一关系。太极拳的架子和推手,无处不存在一阴一阳相互转换和变化关系。所谓开合、虚实、动静、卷放等等都是太极阴阳不同表现形态。由于太极流派不同,强调的侧重不同。如孙式太极强调开合,陈式强调卷放,其实质都是阴阳变化。所以我认为只要真正掌握阴阳即虚实变化规律,在实践中会体悟到适合自己的功法,才是行之有效的,前人的经验和理论,仅仅从字面上去理解,功夫是上不了身的。
17、永远不发劲的那全是扯淡,不发劲你练什么呢,当健身操练可以不发劲。之所以练套路不发劲,是靠慢练来熟练动作、领悟其中的奥妙以及动作合一性。慢练练多了基本功才扎实,反之,初学就发劲,只会走弯路,发也是瞎发,力发不整。练拳,你听我一句话,别的多说是胡扯:把套路的每个动作都落到实际,要知道每一手是干什么用的!这样你练的清楚,才叫练拳,要么就是健身操!会用了之后再回到套路,你就知道什么时候该发力什么时候该柔,动作也会随之圆滑、洒脱。现在很多大师都是胡扯的,讲不出每式如何运用的大师,都是瞎练。
18、身体右转,转到不得劲的时候,右脚以脚跟为轴,前脚掌贴着地面向外旋转到右前方45度方向。重心右移,收左脚,身体下沉,向左前方45度方向蹬左脚,注意:脚跟里侧贴着地面蹬出。然后再接着第4个步骤,如此循环练习。
19、双震脚(分掌后跳虚步按掌双震脚按掌)。
20、所谓“意”,就是思维活动,太极练意不练力。所以无论站桩或练架,都是以“意”指挥运动。肢体自己不能主动。是在“意”指挥的被动。“太极没有手,两脚空空走”就是这个道理。
五、打太极朋友圈说说
1、您好,当然可以的。武术有很多种选择,找一个喜欢的就好。习武的话少林寺武僧团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希望能够帮助到您,望采纳!
2、背折靠(折叠缠绕拧腰折靠)。
3、不知羞耻,张三丰的不知多少代后的徒孙辈还反过来妄想和祖师争首创,人还有这么脸皮厚的啊,可耻。陈家沟的太极拳的真东西早就失传了,不要再骗人了。过去有,不等于现在还存在,不存在真功夫的东西还拿来蒙人充正宗,就太无耻了。
4、前趟(落脚擦步下捋转体搭手转腰翻掌提腿擦步马步分掌)。
5、十字摆莲(单摆莲);⑴落脚转身,⑵十字摆脚。
6、手挥琵琶;⑴撤步捋按,⑵左掌上掤。
7、倒卷肱(退步右推掌退步左推掌退步右推掌)。
8、在柔和的动作中也藏着几分刚劲,双手握拳,转腿,向前缓缓冲拳,更让沉浸其中的我们觉得正在全神贯注地将混沌的天地分开,动作多么精确,到位,整齐。
9、海底翻花(转腰提臂提膝翻抖)。
10、每天在这里,遇见生活,遇见太极……
11、预备式(两脚水平打开大概两步的距离,半蹲,双手向上托起太极尺到胸前高度。重心在两腿中间。沉肩坠肘,下颌微收,眼睛自然平视,耳听身后)。
12、他们让你羡慕,让你敬佩,他们好像比我们年轻,却又拥有了年轻人所不拥有的稳重,他们的美丽任何词都形容,若要硬用词语,便变得不为真实。
13、左野马分鬃(转腰提脚绕臂马步穿靠)。
14、太极拳练气功的拳法有陈式太极拳和杨式太极拳。练的时候要配合呼吸与意念,伸展运动时,呼气并意念体内浊气从汗毛孔排出体外;收缩运动时,吸气并意念真气从汗毛孔进入体内;收功时意念真气收缩与下丹田。
15、张老头还认为,“沉转走化、回身引带”也体现了棉里裹铁,因为只要你的“手、肘、肩、腰、腿、脚”做到了松沉,那怕你在手上不加一点劲力,对手都会感到你的手非常重,如果你再抖过白腊杆,对方就会感到你的手更重,也就是那种看起来很软,摸起来很重的感觉,用老杨家的话来说,就是棉里裹铁。
16、两脚并拢站立,两手自然放在大腿两侧,放松身体。身体右转,右脚随着身体以脚跟为轴,前脚掌贴着地面向外旋转45度,身体的方向跟脚尖方向一致。
17、右式(左手往上、往里拧。蹬左腿合右腿,重心右移。右腰下沉。身体右转,重心继续右移,左手向下拧至肚脐高度,右手往里裹,左腰下沉)。
18、许多时候,自以为自己身体已十分放松了,稍一遇外界刺激马上就僵了,这是因为实际上没松透的缘故。
19、玉女穿梭;⑴右掌翻转,⑵左掌前掤,⑶左掌后掤,⑷右掌前按,⑸扣脚转身,⑹右掌前掤,⑺右掌后掤,⑻左掌前按,⑼右掌前按,⑽左掌前掤,⑾左掌后掤,⑿ 右掌前按,⒀扣脚转身,⒁右掌前掤,⒂右掌后掤,⒃左掌前按。
20、青龙出水(转体绕臂转腰缠臂马步撩弹马步迸掌)。
六、打陈式太极拳发朋友圈说点什么
1、我无论站桩、练架最核心的秘密或所追求的目标即为:虚静、意气、聚放。
2、双推掌(落脚收掌虚步双推档)。
3、“松”要大松,全身松,每一块肌肉都要放松。如此强调松,其目的就是为了聚集内气。太极拳是一种“重意不重力”的拳种。练到一定程度,太极拳发人,不是靠肌肉的力量。而是把内气一瞬间发放出去,它的威力是很大的。这种内气其实是一种能量。这种能量的获得首先靠身体的放松。所以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太极拳就是一种放松的功夫。
4、谁说陈家拳不外传?其实我们都是一家人~
5、摆莲跌叉(转身旋掌折叠下按掌收脚摆掌摆莲拍脚震脚握拳跌叉步穿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