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端午的鸭蛋批注
1、汪曾祺说:“风俗是一个民族集体创作的生活的抒情诗……风俗中保留一个民族的常绿的童心。”当一切味蕾的感受,附着了历史的氛围和文人的想象,便让人觉着这吃,也是有“格”的。在阅读过程中记录汪老在这些散文里展示的地方风俗、历史文化,留下你最深刻的印记。
2、(籍贯)祖居或个人出生的地方
3、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
4、明确:此句运用对比的方式写出了高邮鸭蛋质细而油多的特点。在作者看来,别处的咸蛋特别地难以入口,其实是作者吃了家乡的咸鸭蛋的缘故。
5、文章对家乡端午节风俗的描写,十分富有地方特色,同时表现了作者对家乡的怀念。
6、批注法,是欣赏文章常用的一种读书方法。古今名人常用,如脂砚斋批注《石头记》,朱熹批注《诗经》,毛泽东批注《二十四史》,金圣叹评点《水浒》。”批注的内容可以是对某些句子词语的理解赏析,也可以是读到此处的感受或联想,也可以对文句质疑。
7、生2:有一种理解——表示略作思考,恍然大悟,很是佩服,拖长加起伏。
8、(说明:引用名家对汪老语言特色的评价,不见其人先见其文,加深对汪曾祺散文语言特色的理解,最后引导学生课后阅读汪曾祺的相关作品。)
9、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汪曾祺先生的《端午的鸭蛋》这篇课文
10、“袁子才这个人我不喜欢,······不会做菜。但是《腌蛋》这一条我看后却觉得很亲切,而且‘与有荣焉’。······”关于袁子才的那一段话。
11、魏萍,安徽淮南凤台四中语文老师,因为进入湿地,结识一群有梦、追梦的语文人,从此有了前进的热情、方向,她将在湿地这块语文的沃土和姐妹们携手并肩追梦!
12、你对汪曾祺其人其文有哪些印象?
13、生3:我会聊第一段,因为第一段给我们介绍了端午的各种习俗,具有我们高邮的特色。有节日的气氛,一下子就把我们带入到节日的快乐中去。而且这些风俗也很有趣。
14、高邮鸭蛋多出双黄鸭蛋,作者在这里采用对比的方法,说明家乡双黄鸭蛋“多”。
15、请划出你认为能表现作者对家乡的鸭蛋情有独钟的句子,说一说品出了什么味道。请用这样的句式与大家分享
16、师:对于“哦”字的读法,有没有其他的理解?
17、师:刚才这位同学用为同学补充的方式思考问题,真好!可见我们班的同学很懂得团结合作呀。
18、生总结所读之味:幽默典雅味,优雅味,温文尔雅味。
19、评论上的百家争鸣恰恰反映了汪曾祺创作的影响之广。读了本书,你一定形成了自己的印象和判断,面对上述专家和学者的评论,你对汪曾祺散文有何评价?
20、自汪曾祺第一本散文集《蒲桥集》出版以来,他的散文便成功进入了读者的视界。1997年汪曾祺谢世之后,学界对他的研究更为深入,每年都有几部作品出版,销量出乎意料的好。他是个去世后出版作品量远超生前的作家,读者群体涵盖老中青三代。汪曾祺散文不外乎记人事和风物小品两类。他在《蒲桥集》的封面上自述:“记人事、写风景、谈文化、述掌故,兼及草木虫鱼、瓜果食物,皆有情致。娓娓而谈,态度亲切,不矜持作态。文求雅洁,少雕饰,如行云流水。春初新韭,秋末晚菘,滋味近似。”他自撰的广告语鲜活地道出其散文的个性风范。
二、端午的鸭蛋哪些是详写略写
1、当作者自豪的描绘家乡的鸭蛋有名时,多次采用扬抑宛转的手法。(此处删去多余一段)
2、生2:“扎、吱”用的好,“扎”是动词,“吱”是拟声词,把吃鸭蛋的样子描写得很好。还有“冒”让我品出了“油味”。
3、——走进汪曾祺的《人间有味》
4、师:那请问《端午的鸭蛋》都写了什么?
5、生3:除却巫山不是云。
6、生3:我喜欢“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比较中我品出了情有独钟味。
7、李教授的教学给了我们广大语文老师以思考:怎样利用文本,引导学生尽可能地掌握语文知识,去习得学语文的方法,去提升学生语文学习中各方面的能力。以达到温儒敏教授所提倡的,培养学生各方面素养的目的。
8、通过朗读赏析品味语言,学生逐步从表面感知、分析感悟、反思归纳,最后达到理解作品内涵,感受作者情感的目的。(重点、难点)
9、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已广泛深入人心,故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三年级的小种子们为了更好地了解充满各种饶有趣味的端午文化习俗,利用“欣赏儿歌”、“创作儿歌”等形式发展自己的认知能力、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小种子们自主吟唱儿歌,将抽象的知识具象化,在对儿歌内容深度理解的基础上,自主发现了端午节的风土人情,并创作出属于自己的端午儿歌,充分展现了自己的智慧,享受了创造带来的快乐,感受到了端午的安康之意。
10、师:“曾经沧海难为水”出自哪?
11、老师:(引导)那直接尊敬就好了,为什么要肃然起敬呢?
12、生4:我喜欢“双黄鸭蛋味道其实无特别处。还不就是个鸭蛋!”地道的口语,这里可以品出淡淡的幽默的味道。
13、这些都是常见的事物和普通的人,这和昆明的雨有什么关系?花老师的这个问题很巧妙地点出了散文的一大特点:“形散”。接下来老师让大家自读课文,品味语句圈点勾画出你觉得有味道的语句,并在书上相关语句旁作批注,赏析作者的情感。引导学生感受干巴菌味道极其鲜美的特点,体会作者收到房东母女送来的缅桂花后心中的幸福喜悦,理解只有在特定的环境下女孩子的吆喝声才会动听柔和……这些事物看似无关,其实处处和雨有关,此时顺势点出了散文的另一大特点:“神不散”。
14、在阅读时,建议先读第三辑“吾家小史”,对汪曾祺其人其家有个大致的了解,喜欢上汪曾祺其人,读起他的文章来,便会更有味道。阅读散文时多关注汪曾祺先生的语言表达技巧,圈点勾画一些让你赏心悦目的语句,做好批注,学习如何让语词生花;学习汪曾祺于平淡生活中发现美好诗意的敏感,培养自己对生活的热情,增强对诗意生活的感受力。甚至,你可以尝试参考汪曾祺的美食文字,烹一道佳肴;可以循着他的高邮、昆明及北京地图,探访他走过、看过的风景;可以寻一种家常味道,学着他的语调,写一篇色香味俱全的美食佳文,由此开启自己的美好人生之旅。
15、《端午的鸭蛋》是由汪曾祺所写的散文,通过对端午风俗的描写和对家乡高邮鸭蛋的介绍,表达出对儿时生活的怀念以及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16、(学生默读文章,批注自己喜欢的句子。)
17、端午节吃咸鸭蛋的缘由:
18、相信美好,就会遇见美好。
19、接下来我们重点学习文章的第二部分内容即第2自然段和第3自然段,开展“高邮好鸭蛋妙语赏析”学习活动。请看投影,大家齐读一遍。
20、"Learntogether,"
三、端午的鸭蛋提问题
1、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
2、此段作者写得抑扬宛转,顾盼有情。结尾作者又由鸭蛋壳装萤火虫,自然的联想到囊萤映雪的故事,给人一种闲适自由的感觉。抑扬宛转闲适自由,是何等的文字功力!
3、通过刚才妙语赏析环节,我们发现汪曾祺的语言有以下特色:对比否定,相映成趣;文白相间,堪称奇妙。(请大家读一遍。)
4、吴凡《透视汪曾祺散文重复现象》:然纵观汪曾祺的散文创作,我们不难发现“重复”始终是隐含在各集背后的关键词。汪氏散文呈现在题材、情节、语言中大大小小的重复已然形成一种可观规模,令人难以忽视其存在。
5、师:说的很实在。(此处删去两句)
6、师:什么味道?后两句是“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这是当代诗人元稹的诗,很有名。引用诗句有
7、文章的主体元素是雨,但是杨梅、木香花,缅桂花等事物遍布整篇文章,每件事物都能勾起作者对昆明的怀念,都寄托着他对昆明的深情。作者吟着诗,坐在西南联大的食堂里吃美味的菌子,听女孩娇娇的吆喝,闻着房东母女送来的娇嫩欲滴的缅桂花……这一切都洋溢着汪曾祺老人的雅趣和情怀。
8、赏析:句中的“吃光”、“空头”、“糊”等词语都带有鲜明的地方特色。读这些文字,让读者感觉不是在欣赏作品,更像是聆听一位满腹掌故的长者唠嗑儿。所“唠”的内容虽是俗事俗物,听起来却亲切备至,乐趣无穷。
9、生1:没有“哦”和叹号,本文句末也是叹号。
10、“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
11、写故乡的鸭蛋。自然而然中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生活的妙处。流露出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
12、书本封面上的两行小字“至味在人间,日日有小暖”,是对这本散文集最好的精神诠释。
13、文章由描述家乡端午节的各种风俗入手,突出放黄烟子和吃“十二红”,由此引出高邮鸭蛋,接着详细介绍高邮鸭蛋的名气、色、香、味、吃法、传统等,然后写童年端午节的一个特别游戏风俗一结鸭蛋络子,最后写用鸭蛋装萤火虫的游戏以及由此引发的联想。
14、生3读:好像我们那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齐答:抑)
15、(屏显:我在苏南、浙江,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端午的鸭蛋》
16、而鸭蛋的形状比较像是一颗心,所以古时候的人认为,吃了咸鸭蛋就可以保护自己的心气神不受损害了。
17、文学评论家李建军:汪曾祺淹通古今,知悉中外,出而能入,往而能返,最终还是将自己的精神之根,深深地扎在了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古典文学的土壤里,使自己成为一个纯粹意义上的中国作家,用真正的汉语,写出了表现中国人特有的情感和气质的作品,形成了具有中国格调的成熟的文学风格和写作模式。
18、(避邪)避免或驱除邪恶。
19、辑三:吾家小史。该辑介绍了家乡高邮以及亲人亲情。这座独特而又诗意的江南水乡,让汪曾祺的悠悠乡愁浸润着水色;一个浪漫和谐的士大夫家庭,孕育了汪曾祺诗一般的审美情趣和士大夫的温情。
20、师:你把“吱”读一下。
四、端午的鸭蛋批注笔记
1、好像我们那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
2、辑一:四方好食。该辑尽写吃食,长在记忆里的故乡味道,时时回味的昆明美食,充满市井气息的北京风味……四方美食,满口噙香,回味悠长。
3、主编:马琴何鑫(执行)
4、汪曾祺(1920—1997年),江苏高邮人。中国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他是能在枪林弹雨中谈笑风生、劳动改造中以苦为乐的乐天派,他是将口腹之欲和高雅文学融为一体的吃客老饕,他是中国现当代作家群中以小文章而见大气候的“平民作家”。他热爱生活、亲近生活,是儿女口中的“可爱的好老头儿”!他,永远对生活怀有赤子之心:“一定要爱着点儿什么,恰似草木对光阴的钟情。”
5、明确:作者用“必用”和“特别”两个副词强调高邮咸蛋的出名,在他乡人眼中地位极高,为此感到自豪。
6、师:汪老说过:“故乡和童年是文学的永恒的主题。一个“哦”字,一字一叹。无独有偶,第四段中的“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有!”,一个“有!”字,也是一字一叹。我们能品出什么味?
7、生2:我喜欢“孩子吃鸭蛋是很小心的”。我品出了童真童趣味。
8、明确:此句连用四个“不”字,且用副词“确实、完全、实在”进行强调,写尽了“高邮鸭蛋”独步天下的豪情,通过对比表现了作者对鸭蛋的喜爱之情。“矣”是典型的文言标志。“曾经沧海难为水”言外之意有一种“曾经高邮难为蛋”的感觉,表现了作者对别处咸鸭蛋的不屑一顾。古汉语的点缀使文章多了书卷气,增添了典雅之美。“文白夹杂”让人觉得很有趣味,有种淡淡的幽默。
9、生(异口同声):“骄傲味”
10、读完本书之后,你或许会对自以为庸常的人生有了新的认识,或许对人生的困境有了不同的视角,又或许开始思考文章创作中可以挖掘的技巧……从自己最有感触的角度出发,写一篇完整的读后感。
11、生6:吃。(众生大笑)
12、你曾读过汪曾祺的哪些作品?最喜欢哪一篇?
13、同学们兴趣盎然,穿着各种古代服饰,在不同的空间中吟诵经典,祭祀伟大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的传说,感悟先辈笔下的端午文化,在诵读中寄托对先贤、先人的淡淡哀思,表达出对具有高尚人格的人物的崇敬,以传承一种爱国的民族精神。
14、宣传推广:杨建鑫宋予萌
15、赏析课文第第3自然段,品味本文淡而有味的语言特色。
16、她的生动在于,这个“吱”字表现出了他的鸭蛋腌得非常的好,平时我们吃的鸭蛋,扎下去....看似一枚非常普通的端午的鸭蛋,但是我们却从中看出了作者的故乡情,
17、本次课程融合“经典文学”与“传统文化”,聚焦学生核心素养,旨在提升学生阅读力、品鉴力、欣赏力。传统节日的课程化设计,让学生在多元化、序列性的实践中收获成长,从而实现“语文立人”、“文化育人”的根本宗旨。
18、师:就跟婆婆挑儿媳妇一样精挑细选。(生大笑)
19、师:“油味”,你是怎么品出的呢?
20、(莫名其妙)没有人能说明它的奥妙(道理),表示事情很奇怪,使人不明白。
五、端午的鸭蛋题目
1、(与有荣焉)因而也感到荣幸。
2、师:扬时可以读得轻快短促一点,抑时可以读得低沉舒缓一点。
3、生1:文雅味,厚重味。
4、老师:书上有这个词的解释吗?
5、(屏显:双黄鸭蛋味道其实无特别处。还不就是个鸭蛋!